困境中心怀阳光 坚守中绽放希望
一对残疾夫妻的“相濡以沫”
一个简单的小摊,一辆多年的三轮车,一对残疾夫妻,丈夫一边照顾生意,一边照料蜷缩在三轮车上的瘫痪妻子。在谯城区古井镇张集街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幅画面,而这样的画面已经重复上演了许多年。
张金胜在为妻子喂饭。
一声承诺,一生守诺
近日,记者来到谯城区古井镇张集街上,在一个巷子口的小摊前,见到了这对残疾夫妻。丈夫张金胜视力障碍,必须佩戴高度近视眼镜才能模糊看见事物,妻子吴艳春自幼四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必须时刻有人照看。夫妻俩为了维持生计,在街上摆了个小摊,主要卖香油和细粉,顺带着卖气球和风车等小玩意。
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张金胜先在家中为妻子穿衣、洗漱、做饭、喂饭,这些事料理完毕之后,再把妻子抱上那辆破旧的电动三轮车,一起来到街上出摊。夫妻俩就这样相守相伴,直到太阳落山。
“我们俩风风雨雨20多年了,刚结婚的时候,我就承诺要对她好,现在是在兑现我的诺言。”张金胜说,“只要她活一天,就要好好照顾她一天”。
时间回到2000年,张金胜由于家庭贫困和视力障碍,都30多岁了,还是个单身汉。后来,在媒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小他10多岁的残疾姑娘吴艳春,两个都渴望寻找依靠的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那时候,吴艳春的身体比现在好得多,上肢还能够活动,不需要人专门照顾。婚后第二年,夫妻俩的儿子出生了,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男孩。
肩负家庭重担的张金胜,一门心思地赚钱养家,曾经尝试做过很多小生意,都失败了。后来在集市上摆起了菜摊。他常常天不亮就骑着三轮车去进货,由于看不清路,好几次险些掉进路边的沟里。
好在辛苦没有白费,张金胜靠着卖菜,收入虽不算多,但足够应付家庭的开销了,让原本贫困的生活出现一丝转机。
“相濡以沫”,用力活着
几年之后,张金胜掏光所有积蓄,在街上买了一处房子,一来是方便做生意的同时照顾妻子,二来也方便儿子上学。
可是好景不长,集市上陆续开了好几家生鲜超市,大大影响了张金胜的菜摊生意,而且妻子吴艳春的身体也每况愈下,直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奈之下,张金胜只能改行。
“我的四肢都不能活动了,只能坐着或者躺着,必须时刻有人在身边照顾,这么多年来,丈夫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吴艳春说。
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张金胜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帮妻子翻翻身,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她。吴艳春心疼丈夫,有时候坐得时间久了,明明身体很不舒服,也不愿对丈夫开口,想让他好好歇一歇。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金胜的身体也不比从前了,照顾起妻子显得越发吃力。为了便于照顾妻子,也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张金胜在离家不远的巷子口摆上小摊,卖起了香油和细粉,一天能挣三四十元,生意就算是非常好的了。
周边的邻居都非常同情这家人的遭遇,时常照顾他们的生意,也会送来一些吃的用的,当张金胜无暇看摊的时候,邻居们就帮着照看生意。
“他们两口子感情一直很好。我们这一片的人对他们都很好,都尽可能地照顾他家的生意。”邻居赵传荣说。附近居民经常有人中午来给张金胜夫妻送饭,省得他再回家自己做。
心怀希望,开出花朵
多年前,这个家庭就被纳入低保和残疾救助,按规定享受各项救助政策,减轻了这个家庭的生活压力。
对于未来,张金胜夫妇一直心怀希望,这希望来自他们的儿子张亚洲。
和他的父母一样,张亚洲是一个温和坚强、积极阳光的人。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的家庭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张亚洲早早地就学会了独立。
“小时候,别的同学都有家长接送,我都是自己上下学。”张亚洲说。
由于父母无暇照看,张亚洲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却没有放弃求学的道路,十五六岁就一个人去宿州念中专,然后一路跌跌撞撞考上了大学。
“我儿子特别懂事,啥事儿都是自己操心,有苦都是自己背着,我和他爸一点忙都帮不上。”一提起儿子,吴艳春就心疼不已。
2020年,张亚洲考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专业。三年大学生涯,他几乎是靠着奖学金和助学金完成的,每个月生活费严格控制在600元以内。
今年,张亚洲考取本科失败,回到家乡寻求工作机会,但没能找到所学专业相关工作。幸运的是,前不久,他被古井集团录取,成为一名车间工人,可以赚钱养活自己和补贴家用了。
“父母把我养大真的太不容易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他们能够健康平安,我们一家人能过上好的生活。”张亚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