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的一项事关我国发展安全与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和重大任务。随着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生产函数的组合方式也随之转变,加之国际秩序处在深刻调整阶段,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随之增大。在这种内外部形势下,科技创新成为影响一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的绝对市场主体和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浪潮中已成为引领性力量,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和解决供给侧“卡脖子”瓶颈的主力军,在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利好,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探析民营经济如何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着力实现创新发展,不仅是响应中央部署、服务构建大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民营经济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新发展格局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

按照新发展格局的相关理论,其形成需要从供给侧、需求侧和双循环相互促进方面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这三个方面,民营经济都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在供给侧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强调自主创新,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创新也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民营经济所具有的灵活性、市场应变能力和创新活力,使其在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0%左右,民营经济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现阶段,我国65%左右的发明专利、70%左右的技术创新,以及80%以上的新产品均是来自民营企业。其次,在需求端,完整内需体系的培育需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的潜力。民营企业作为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对市场的供求状态极具敏感性,能够较快地顺应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趋势,不断推出新业态新模式,为实现供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贡献民营力量。最后,在双循环相互促进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我国的民营经济是伴随改革开放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民营经济活力涌动的不竭源泉。当前,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逐渐以扩大制度型开放来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水平。民营经济作为传播互利共赢价值观的重要参与者,为增加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新发展格局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面临的困境

新时代以来,民营经济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日益成为我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的关键载体和推动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推手。要把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实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就必须主动应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挑战。

当前,新发展格局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问题。一是民营企业在创新活动开展中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和门槛较高等问题。二是科技创新活动缺少人才支撑,民营企业在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与引进机制上有待完善。三是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和浓厚氛围有待营造。四是部分民营企业家对民营经济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缺少充分认识。通过调研发现,部分民营企业家对为什么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参与等问题的大局意识和主体意识有待加强。五是在融入国际大循环方面,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缺少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新发展格局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发展格局下的民营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以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消费升级趋势等产业发展机遇,只有通过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担负民营经济的使命,更好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一)加强科技金融保障措施,优化民营企业创新融资服务。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长期的、大量的、高风险的投资,解决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保障问题,对于民营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增强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都具有重要意义。改善融资环境,应聚焦重点产业链,实施“一链一策一批”民营企业融资促进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发挥专项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为民间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二)完善民营企业招才引智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一是引导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围绕民营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建立拴心留人的创新人才招引机制,构建彰显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价值的分配机制。三是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快技术工人培养。

(三)持续优化涉企服务,营造民营经济良好创新生态。着力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普及力度,对其研发活动、创新费用与人力给予实际的支持,优化税收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注重调研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政策诉求,切实解决其面临的障碍与困难。

(四)加强思想引导,发挥民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家精神是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新发展格局下,应加强民营企业家们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大局意识培养,激发其肩负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的动力,引导其将各项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统筹考虑和规划。从而通过搭乘新机遇,实现创新发展。

(五)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推动民营经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日益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营企业应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畅通资源要素的流动渠道,进而不断拓展和深化民间科技创新合作的领域与空间,在全球化创新发展中增强话语权。

(本文是2023年度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A2023030】成果)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