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思维下现代农业生产模型探讨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建设农业强国,首要任务是转变固化、僵化的思维模式,革新农业发展模式,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道路。利用工业互联网思维,借鉴工业互联网模型,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融合应用,加快农业数字化改造步伐,提升农业数据要素价值,打造数据价值链,创新农民对土地承包的虚拟化场景应用,重塑农村生产关系新格局,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良好基础。

一、工业互联网思维在农业应用上的价值。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基于企业互联的网络化协同、基于供需精准对接的个性化定制、基于现场连接的智能化生产和基于产品联网的服务化延伸,强调平台化思维,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工业互联网思维表现为“四个全”,即全要素、全智能、全数据、全互联。工业互联网思维下,数据要素在工业产业全生命周期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其具有的万物互联功能可以打破传统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壁垒,能够重构产业生态,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与网络有机融合,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向着精细化、高效化、安全化、集约化转变。智慧农业在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节约土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必将大有作为。

二、工业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生产模型。一是农业生产资料数据化。农业数字化改造后,数据是农业系统模型运作的基础元素,农业数据应具有高复用性、可迭代性,能够自我繁殖增长。农业数据也是农业系统的重要资产,能够产生除农业产品本身之外的其他经济价值。二是农业产业实体虚拟化。根据农业产业场景而搭建农业系统平台,利用计算机三维建模,将山、河、湖、田、林、地、鱼塘、畜牧养殖场等场景虚拟到系统平台中,利用卫星高分数据、无人机田采数据,建设详细的农业生产地图。此外,虚拟对象还应包括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粮仓、牲畜等农业生产的全部对象。通过为村民分配账户形式,为其划分虚拟田产,脱离农业实体,村民可以在电脑端或手机端承包土地、管理土地。农业实体的虚拟化更有利于对土地的集约管理,产生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因为从经济角度讲,农民并不真正关心种了什么、养了什么,而更关心农业生产中获得的实际经济效益。三是农业产业智能物联化。智能物联(AIot)是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的融合运用。终端设备通过传感器将实时数据发送至物联网,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形成有用数据。用人去比喻,物联网更像是系统的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则是系统的大脑。农业生产中会产生很多传感器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土地墒情监测、气象监测、温湿度监测、病虫灾害防治、大田喷灌、农机作业、视频监控等终端。根据不同场景和使用,农业数据可以以数据湖、数据集市、数据仓库的形式存在,通过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台进行调用。智能物联网上接农业云,下接边界计算,数据以闭环形式进行流转。四是农业产业互联网标准化和开放化。任何封闭性的平台都意味着信息孤岛的形成。数据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流转和被利用,事实上,这也是工业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义,即全要素互联,让数据产生最大价值。平台的开放既有利于平台功能的扩展,也有利于平台功能的深化。具体来讲,平台应具有良好的接口特性,能够跨产业、跨地域甚至是跨国界同其他网络互通,只有如此,农业产业链才能强大和丰富起来。正是这种开放性,可以预见,在工业互联网思维下,不久的将来,各种类型的产业都将实现数据的互通,形成一张功能强大、内容丰富、高度智能的产业互联网。五是农业产业互联网应用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可用性和可靠性是农业互联网设计的终极目标。大数据时代,万物将脱离本我,以特殊的数字标识存在,任何系统对于用户而言都将是透明的,用户不再热衷于底层的逻辑和实物,他们更关注应用层面的可实现性。提升农业互联网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可以提高农民的使用意愿,提高产业系统的使用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一是皖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有限,农业融资比较困难。另外,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新基建建设滞后,物联网比较依赖的5G网络覆盖有限。二是系统的研发及农业产业互联网搭建比较困难,由于没有出台农业产业互联网框架建设体系标准,各地区对农业互联网的建设都在探索中,深度和广度不一,后期对接比较困难。三是机制体制上造成的农业数据流转不畅。纵向流动方面,乡镇属于我国行政治理的最基层,考虑到综合因素,乡镇从上级部门调用农业数据有困难。横向流动方面,由于区域保护、企业自身原因及其他因素,数据的横向流动也面临诸多问题,因此仅仅依靠小范围内农业生产产生的数据,其经济价值有限。四是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对新事物的认知水平有限,担心数字化改造会对自己造成损失,对信息化技术持怀疑态度,一些人会拒绝加入改造计划。五是人才和资金匮乏。农业产业互联网需要庞大的技术团队支撑,各种网络底层设备的建设、后期维护、使用和管理都要花费巨大资金,农业产业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四、基于农业发达地区经验做法的启发。一是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农业产业互联网框架体系,制定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尽快搭建国家层面的农业产业云计算中心。二是依托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向农村的下沉深度,丰富农村农业智慧化应用场景,为农业产业网预留数据接口。三是创新农业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四是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培训,做好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数字素养。五是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逐步由线下实体土地过渡到线上数字土地,进一步促进耕地的集约化管理。六是联合农业院校、农管部门、农技专家和农业能手,组建新农经济孵化中心,推动农业数字化产业链的发展。七是打通农业上下游产业链,通过农业互联网做好同仓储、物流、冷链、工厂的数据配套,让农产品生产、转运、加工、售卖形成逻辑闭环。八是促进乡镇、村集体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成立农业互联网中心,加强人员配置。九是改变乡村人居结构,优化居住环境,实行小村并大村、小田并大田,加强对耕地、林木、养殖等功能的整合优化。

(本文系2023年亳州市党校系统重点课题【BZXK2023002】成果)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