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行故居历史深处走来的四合院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涡阳县城西北6公里的张老家村有一座松柏掩映、土墙小瓦的清式四合院。这就是捻军首领张乐行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张乐行、龚德树等人聚会议事结捻的地方,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的捻军起义就是在这里开始酝酿。岁月斑驳,几度风雨,昔日捻军壮举早已被历史尘封,但这座四合院依旧是人们怀念英雄壮举的地方。涡阳县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中拟把它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落里藏身

从涡阳县城到张乐行故居据说只有6公里的路程,可是汽车行驶起来,似乎要远的多,因为有一段很长的路坑洼不平。

在张老家村,涡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张红领着记者来到一座被繁茂树木掩映的院落前。两扇锈迹斑斑的大铁门拦住了外界的喧嚣,把那些鲜活 的记忆留在院子的最深处。

“这座土墙小瓦的清式四合院,就是捻军首领张乐行的故居,这个村子里还生活着他的后人。”张红边打开铁门边介绍,清嘉庆十五年(1810),捻军首领张乐行就出生于此。张乐行性情豪爽,乐善好施,广交朋友,深负众望。在早期结捻活动时,常与龚德树、江台陵等在其故居聚会议事,计划如何起义抗清。1863年,张乐行率部同清军作战失败后,所有房屋被焚毁,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9年)其后人又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

岁月中轮回

松柏掩映的前院里,一座栩栩如生的铜像在落日中熠熠生辉,张乐行与夫人杜金婵并肩携手、英姿飒爽。

“这座高2.2米、总造价12万元的张乐行夫妇铜像是由安徽建工学院程连昆教授设计。 2008年,在对张乐行故居维修时,这座铜像替换了原先的石膏塑像。”张红告诉记者,此故居共有房屋16间,其中前、后堂屋各5间,东西厢房各3间,总占地999平方米,建筑面积261平方米。

1961年,这里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春,该故居后堂屋及东西厢房均被地方政府拆除。1990年,由省文物局拨款在原址重建。建好后,后堂屋由于屋宽檩稀,房屋出现下沉,墙面凸凹不平,墙体开裂变形等现象。1992年后堂屋部分不合格檩条被更换。2003年,前堂屋墙体被扶正并加固。2004年夏,为防雨水浸泡墙基,故居围墙被推倒重砌,同时修建了下水道。2008年,省文物局又拨款维修该故居,并重塑张乐行塑像。

碑文中立世

走近故居,没有奢华的装饰,迎面而来的土墙小瓦的房屋显得朴实而稳重。除去中间的过道门之外,两侧各有一扇红漆小木窗。后院就是记载中的四合院,除去后堂屋略显雄伟、凝重外,其余各房屋都是一样的土墙,一样的小瓦,一样的红漆小木窗,似乎毫不起眼。然而就在这些毫不起眼的小屋里,却沉睡着一些石碑,张氏大宗谱、张氏小宗图、张尉祖墓碑、张敏行墓碑,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石碑及其刻文,让张乐行从历史走向现在,从虚幻走向真实。

张氏大宗谱,高22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其上刻张氏始祖张桂于明朝中叶自山西洪洞迁居后,张氏各脉支派的宗谱,凡参加捻军起义的将领如张乐行、张敏行、张宗禹等人均有记载。张氏小宗图,高140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其上从张乐行五世祖芬、芳、英、苑兄弟4人叙起,下至张乐行以后六世孙张震、张螯等人,共12代,计370人。

张尉祖系张乐行之父,其墓碑长167厘米、宽58.5厘米、厚17厘米,上刻“金石刻画,犹将睦友铭先德;宅兆帧祥,永以福录启后人”的对联,中间刻有“皇清故耆英张公讳慰祖暨德配燕儒人(张乐行之母燕氏)之墓”。而张敏行是张乐行的二胞兄,捻军尖子黄旗旗主,因作战勇猛,被封为“闯王”,号称张闯王,后战死疆场,其墓碑长140厘米、宽58厘米、厚17厘米。

(任雷)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