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安徽答卷】淮北:小锦鲤“游”向国际大市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晶莹剔透的鳞片,镶嵌着水墨画般的花纹,在池水中倏一摆尾,荡出一阵绚丽的波纹……12月1日,“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主题采访团走进淮北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看一尾锦鲤如何从小村庄游向国际大市场。

  “锦鲤在国内目前已知的有70多个品种,而我们企业做到锦鲤品种全覆盖,我们每年进出口各种观赏鱼数万尾,年繁育鱼苗数几十万尾。”淮北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总经理刘万春说,目前企业锦鲤产业规模在安徽省内位居第一,全国排名前列。

  据了解,淮北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位于相山区渠沟镇郭王村,是一座现代化智慧循环水养殖产业园,也是安徽省内建设规模最大和硬件设施最强的进口观赏鱼类繁育养殖基地,辐射覆盖周边城市500公里。

  锦鲤是名贵的大型观赏鱼,既有观赏价值,又能产生经济效益。传统水产养殖业利润较低,淮北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转换思路,将赛道定位在休闲农业上,走出了一条高产值的发展路。“像这个是我们养殖两年的锦鲤,市场平均售价是5000块钱左右一条。”刘万春指着一条红白相间的锦鲤对记者说,他们养殖的锦鲤主要出口到东南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同时,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将目光聚焦在更广阔的发展市场。“很多地方的水产养殖还停留在最基本的阶段——买一条鱼把它养大了,然后卖出去赚钱。但我们希望通过养鱼,把农业生产同中国的锦鲤文化、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刘万春说,企业不仅养殖锦鲤,还做民宿、酒店以及户外休闲旅游活动等产业。

  乡村振兴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据了解,锦鲤文化产业园的安家落户也有效盘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我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挥好政府对企业的引领作用,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集中力量培育企业,全方位搞好服务。”相山区渠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健说,今年以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00万元,预计年底达到2000万元。

  锦鲤寓意美好、吉祥和幸运,在中国民间受到广泛认可。“我们希望提供高质量淡水养殖水产品的同时,融入中国文化元素附加价值,形成基于地方渔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全球商业品牌,为安徽淡水渔业‘走出去’贡献力量。”刘万春说。(记者 吕文卫)


(责任编辑:李辉)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