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盘活“老三资”、做强“新三样”
那些“沉睡”的资产,正在被唤醒
全面激活农村的资源、要素、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但在亳州乃至皖北地区,却有不少农村资源资产长期闲置或低效利用。如何才能让“沉睡”的农村生产要素动起来、活起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构建产权关系明确、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营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唤醒更多农村沉睡资产。
今年以来,谯城区积极探索,盘活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老三资”,做强振兴工厂、振兴农场、振兴光伏“新三样”,把资源资产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古井镇门庄村利用废弃校舍建设标准化厂房租给了一家酒厂。
五马镇芍花村利用废弃校舍建设了标准化厂房。
全面核查,摸清“三资”家底
当前正是鞋服市场生产旺季,谯城区安踏喜宝鞋服有限公司立德镇申楼厂区生产车间内,缝纫机的“哒哒”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加工“喜宝”鞋面,经过走线、磨皮等一道道工序,一双双漂亮的鞋面在工人的手中制作完成。
“以前,这是一个闲置多年的小学校舍,现在我们把它盘活,摇身就变成了一个振兴工厂,还与国内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谯城区立德镇申楼村党委书记李艳梅说,该厂区占地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已投产两条生产线,年生产鞋面105万双,吸纳了谯城、涡阳等周边8个乡镇的230余名村民在此就业。
闲置老学校改为厂房后,每年为申楼村集体带来28.8万元的租金收入。村里依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安装路灯、疏浚田间沟渠、建设下水道、资助困难大学生、帮助困难群众,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
这是谯城区盘活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老三资”的鲜活范例。在该区,像这样盘活闲置资产资源的例子还有很多:谯东镇余集村将占地五亩的闲置校舍出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余万元;五马镇吴小阁村将废弃了十余年的敬老院盘活,建成标准化厂房出租,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古井镇门庄村利用废弃小学建设标准化厂房租给酒厂,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0万元……
“一切资源都可以变成资产。”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戴伟表示,由于村集体底子薄,长期以来,即使是购买基础的办公用品也需要向镇政府报销。闲置的资产实现再利用,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村集体“穷”的问题。
散落在村庄里的老村部、老学校、老厂房、坑塘、荒地、林地等资产资源,怎样实现变废为宝?谯城区清查整合村集体内闲置资源资产,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由村集体统一公开发包出租或自主经营管理。
为促进“老三资”交易规范化运行,自2023年7月1日起,全区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须全部通过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
截至目前,全区已核查村级资金310笔,资源865处,资产1405处,收回集体资源4253.82亩,收回集体资产27.62万平方米,累计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1625万元、村均6.97万元;已有41个项目通过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挂网交易。
五马镇芍花村利用废弃校舍建设了标准化厂房。
“三资”改革,盘活沉睡资产
2023年8月,谯城区出台《推深做实“三变”改革助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简称“三变”)改革,提出“激活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老三资’,发展‘振兴工厂+振兴农场+振兴光伏’‘新三样’”。
考虑到乡村改建厂房缺“本钱”,谯城区由区级层面筹措资金,用于支持标准化厂房建设,由村集体提供建设用地,按照镇均每年不少于2处、厂均投入不超过400万元、建筑面积不超过2000平方米规模进行建设,对有条件的村按照需求建设仓储、冷库、烘干房等,建成完成确权后以村集体名义对外统一发包出租。每年建成各类标准化厂房近50个,预计每个厂房可增加村集体收益12万元。
截至目前,全区已确定建设振兴工厂项目近100个,其中标准化厂房近50个(已建成4个),烘干房27个,仓储 11个,冷库12个。这些项目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益1000万元。
在开办振兴工厂的同时,谯城区还同时兼顾振兴农场和振兴光伏建设,通过拓展村集体的增收路径,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
“我们这个集体农场占地460亩,除种植小麦、大豆和辣椒外,还建有养蚕大棚2个、香菇大棚12个,种植果桑100多亩,吸纳120人就业,每年村集体年收入可增加60万元。”谯城区淝河镇李小庙振兴农场负责人马言臣说,这个农场就是全区发展“新三样”的成果。
为壮大振兴农场,谯城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户闲散地、集体机动地等集零为整,以“连片+分散”模式布局规划建设“振兴农场”,计划到2023年底,每村至少建成领办不少于300亩的集体农场1个,由村企联办经营或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同经营。通过种植小麦、玉米、大豆、麦套朝天椒等作物,以及开展耕、种、收、植保、粮食烘干等生产服务,以及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劳动力资源调配等保障服务,村均可增加集体收益约15万元。
目前,全区已落实村集体农场面积72815.42亩,202个村集体农场面积达到300亩以上。
五马镇杨楼村在楼顶安装了光伏板。
齐头并进,打造谯城样板
“楼顶闲着也是闲着,现在装了光伏板,每年能补贴1000多块钱。”“俺们家也装了光伏,装在楼顶上,当阳光棚用了。”谯城区古井镇后老家村村民孔三红和孙帮亮指着自家楼房说。
后老家村党委副书记刘仲领介绍,目前,全村已安装光伏4000平方米,村集体每年增收10多万元。现在村里正在谋划利用坑塘搞水面光伏,进一步扩大振兴光伏的增收效应。
据了解,振兴光伏按照“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科学选址、生态环保”原则,由区交能公司与村振兴公司合作运营,利用各乡镇公益性办公建筑闲置屋面、标准化厂房闲置屋面、闲置坑塘等建设光伏电站,区交能公司占项目51%的股份及收益,村振兴公司占项目49%的股份及收益。每亩坑塘可安装光伏100千瓦,预计年发电量约12.4万度,每年可产生发电收入约4.7万元,生命周期20年,去除融资成本及利息、运维费用、保险费用后,平均每亩年收益至少1.1万元,村振兴公司可收到每亩分红5600元左右。
截至目前,全区屋顶光伏已签约3218户,已建成1410户。
通过清理“老三资”、发展“新三样”,一个个村集体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
“每一个村集体都是乡村振兴的细胞,村集体富了,就能通过产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乡村才能真正振兴起来。”戴伟说,到2023年年底,全区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有望达到50%;到2024年年底,全区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将达到90%,在“老三资”清理清仓见底的同时,推进“新三样”建设尽快见效,打造乡村振兴的谯城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