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感互认”让群众告别自证生存

为我市在全国首创,破解了130余万群众待遇领取和资格认证等难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往年要跑好几趟,今年一趟也不用跑了。” 73岁的谯城区汤陵街道丰水源社区居民蒋玉昌说起“无感互认”改革的好处,笑得合不拢嘴。

蒋玉昌享受着养老金、失地生活保障金和退伍军人抚恤金等三项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往年,他需要到有关部门自证生存三次。随着“无感互认”改革的推进,包括蒋玉昌在内的全市130余万群众,只要大数据捕捉到其出行、就医等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就实现了一系列资格认证。

自证生存是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过程中的一大痛点。长期以来,群众在享受社保待遇时需认证自己活着,方能正常领取。如未及时认证,还会被暂停待遇领取资格。尤其是对行动不便、在外地定居的群众来说,更是如此。

今年上半年,我市通过信息化手段搭建大数据平台,有效打破部门壁垒、连通“信息孤岛”,在全国首创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汇集26个部门、50个数据来源渠道,共计3836.98万条数据。通过大数据比对群众出行、就医、养老院入住等信息,便可捕捉到其生活轨迹信息,对其待遇领取资格进行精准确认。

“无感互认”改革不仅实现了资格认证“无感”,而且实现了22项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领取资格“互认”。例如人社部门把领取社保待遇资格认证的人员信息推送给民政部门,民政部门高龄津贴待遇同步发放,解决了群众领取多项待遇多头跑路、多门问事难题。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姜永说, “无感互认”改革方便了群众,也减轻了有关部门的管理成本。

目前,亳州市96.44万人(次)通过无感互认平台信息比对到轨迹数据,其中直接应用资格认证的人数达68.69万人(次)。对无法捕捉到生活轨迹信息的,则采取人工兜底方式进行认证。这也减轻了社区等基层单位的工作量。

“我们社区有200多名待遇领取人员,过去,要对接民政、人社、教育等多个部门。而且由于认证时间不一致,认证工作通常要持续全年。”谯城区汤陵街道望汤阁社区工作人员徐响说,“无感互认”改革后,社区只需上门梳理一下数据无法比对的人员即可,工作量大大减少。

“无感互认”改革经验收获“中国改革2023年度案例征集活动” 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等多项荣誉,并作为业内社保经办服务指引向全国推介。更多群众有望享受到这一改革带来的红利。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