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这位女烈士 我们终于了解到她的事迹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直以来,在利辛县党史上,“李家俊”三个字,只是该县烈士英名录上的一个名字,她的革命故事以及安葬地等等,都没有文字记载。近日,利辛县纪王场乡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知名烈士寻亲志愿者张乾三,通过多方探寻,在两本早年间出版的党史书籍上,找到了关于李家俊烈士革命故事的记载。下一步,相关部门和人士将根据相关线索找寻烈士安葬地,以更好地表达对烈士的敬意和怀念。

张乾三提供的两份资料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内江市校史研究会编写的《碧血沱江》和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内江县征粮剿匪资料汇编》,这两本书均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一共有三篇李家俊烈士的战友所写的回忆文字,记者将这些文字进行整理后发现,一位巾帼烈士的形象逐渐跃然纸上。

李家俊烈士遗像。

结婚仨月离家投身革命

李家俊,也叫李家隽,女,1928年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县双龙集乡(今利辛县永兴镇大门村)一个富裕的家庭里,青少年时代在校求学,后读到高中毕业。1949年5月,刚结婚三个月的她,独自离开夫家,去南京市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参加了革命。后随部队进军大西南,编入军大四团直属连。到达内江后,被分配在一区(城区)工作。

李家俊参加革命时,大半个中国还处于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解放战争仍在继续进行,在军大学习期间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军大学员在听了刘伯承校长“革命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是要流血牺牲的”讲话后,一些人思想动摇,离开了军大。但她认为,革命就要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从而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在班里,她主动帮助班长工作,热情关怀、照顾同志,获得了战友们的好评。在进军西南的征途中,她与许多女同志一样,克服了妇女生理上许多困难,不怕苦,不怕难,坚持行军,从不掉队,表现出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1950年初,李家俊先后在四川省内江县一区乐贤乡、下东乡征粮工作组工作。她下到地方后,继续保持和发扬军大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了完成任务,风雨无阻,天天下乡,走院串户,深入群众,了解各纳粮户的基本情况,组织群众征粮评议小组,落实征粮任务。为了掌握公粮入库进度,经常工作到夜晚才返回住地。她依靠群众,工作扎实,提前完成了征粮任务。由于表现优异,她很快被提拔为内江军分区内江一区副排长。

为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生命

1950年4月30日是李家俊壮烈殉难的日子。她在下东乡二保提前完成征粮任务后,组织上又派她到七保去工作。就在这时,下东乡地带一股土匪正密谋“攻打东兴镇,赶走八路军”,并在一些要道路口设下埋伏。

当日一早,李家俊急急忙忙去七保催征公粮,她路过高庙子时,一位张大娘关心地对她说:“李大姐!前面烦得很(意即不太平),今天不要去了。”李家俊当时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要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她未听劝阻,坚持要去。于是张大娘又劝她改换便装,但她想到的是维护人民解放军的威严,而婉言谢绝,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进。

当李家俊走到一个叫谭家石梯的地方时,忽见前方的么店子有一群匪徒在把守,此时她知道情况严重,只身又难敌众匪,于是迅速按原路折回。敌人先后开了两枪,均未击中她,危急时刻,她从近5米高的土岩上跳下,由于土高岩深,她一时未能站立起来。面对赶到面前的敌人,她毫不畏惧地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持续扭斗滚打,而两匪徒一时却奈何她不得。匪徒们恼羞成怒,举起步枪向她射击,“砰!砰!”两声枪响,李家俊倒在了血泊之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残暴的敌人为了掩盖罪行,剥去了她的军衣军帽,将她就地埋在土中,夜晚又将遗体挖出,捆上大石块沉入堰塘。不过匪徒很快被我人民政府缉获。在人民群众一片愤怒声中,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记载烈士事迹的书籍。

两本书上记载着烈士革命事迹。

烈士安葬地有待找寻

在工作生活中,她对同志充满深厚的阶级情谊。书中,一位和她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同志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她都像姐姐一样关心着大家;在住地她争着挑水、扫地,到区里开会,她争着帮同志提东西,背背包;下乡工作,她总是主动要求到边远的地方去;同志们下乡回来晚了,她主动到同志回来的路上去接;讨论研究工作时,她也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大家搞好工作。”“她当时年岁并不大,由于她具有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帮助同志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因此人们都敬重而亲切地称呼她为‘李大姐’”。

据书中记载,1968年,李家俊的丈夫从安徽老家来接李家俊的遗骸回乡时,曾对李家俊的战友说:“我们结婚才三个月,她就参加了革命队伍。我更加钦佩她追求真理、热爱革命的崇高品质。”其爱人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烈士战友们的赞许。

烈士遗骸回到家乡之后,到底埋在了哪里?记者就此联系了利辛县党史研究室、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得知当时利辛县刚刚成立,还没有修建烈士陵园,所以目前该县境内的烈士陵园并没有李家俊烈士的安葬信息。由于事情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李家俊的爱人后来也去了东北,现已去世,所以当地知情者极少,只听说烈士安葬在了一个“园子”里。上述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将会进一步查找李家俊烈士安葬地,让烈士受到尊崇,让烈士精神代代相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