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家养猪,这是农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农村有磨坊,家家都用小麦磨面,面粉的副产品是麦麸,是养猪的主要原料。一家人吃完饭,母亲刷锅洗碗,剩下的食物连同洗碗水一起倒入食槽,再拌上麦麸,一边拌一边敲打食槽,猪就乐颠颠地跑过来了。农家养猪,不能不养,也不能多养,小户人家麦麸少、剩饭少,只能养一头;人口多的人家,可以养两至三头,甚至可以考虑养母猪,卖完大猪卖小猪,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自家养大的猪,可以直接卖,也可以聘请屠夫,自行杀了卖肉。如今私自屠宰生猪被禁止,但在当时非常流行。一头大肥猪屠宰后,被剖成两扇,红肉白肉相衬,看起来颇为诱人。大秤钩子挂住一扇肉的锁骨,再用一根大木棒穿过秤头的铁环,两名大汉抬起,用手不断拨拉调整秤锤的前后位置,待秤杆平衡,秤尾略向上翘起,记下一个斤两,主人知道了这头猪的重量,自己要留多少,能卖多少钱,就心里有数了。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无非衣食住行,我们常用鸡鸭鱼肉代表好吃的东西,这里的“肉”,在多数语境下指的就是猪肉。猪肉情结在中国人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很多大事离不开猪肉,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要杀猪,三十桌的宴席,要一百多斤猪肉,所有热菜几乎都用炖肉的高汤。新人定亲,男方要送一整扇猪肉,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见证,以示隆重,然后以猪肉为主材制作宴席。新婚夫妇节日回娘家,要送一整条猪后腿,大刀从猪尾砍下来直到猪脚,足有二三十斤,看起来分量很足。
人们平时敬老、探亲、访友,肋条肉不可或缺,否则显得对人不够重视,会被人说闲话。肋条肉来自猪身中段,也就是肋排、腩肉部位。现在城里菜场,加工肋条肉时要把骨头与肉分离,骨头称为肋排,肋条肉称为猪腰肉、里脊肉、五花肉,售价都很高。那时乡村的肋条肉,从脊背下刀,连肉带骨,一路切割到软腹部,长长的一条,少者两三斤,多者八九斤,要看客人准备花多少钱。屠夫把砍下的肋条肉,用绳子系住,挂在客人自行车把上,就要往亲朋家赶了,乡间的道路上,活跃着送肋条肉的身影。
人情往来送肉是面子,吃肉是里子。今天人们喜欢吃瘦肉、五花肉、排骨、大骨,吃的是健康,为的是养生,所以价格很贵。物质贫乏年代,人们吃的是肉,为的是口腹之欲,为的是营养,就要吃得过瘾,肥肉更能满足需求。那时的主妇们,面对猪骨的时候都在想,这太浪费了,白白花了钱,要是能换来一块肥肉就好了!瘦肉在当时也不怎么受待见,一家人明明一斤肥肉就能吃饱,瘦肉却要两斤多。
亲朋上门,一番寒暄,主妇们就在厨房开始忙活了。最为常见的肋条肉,要么亲朋带的,要么自家买的,可与任何菜搭配,猪肉炖冬瓜、猪肉炖茄子、辣椒炒肉、猪肉炖粉条,一年四季各不同,但都好吃。最为常见的做法就是红烧肉。猪肉连肥带瘦切麻将块,简单焯水,锅里下红糖炒糖色,再加入肉块翻炒,加水炖上一会就行。农家红烧肉,没有现在那么多讲究,不需要上好的五花肉,也少有桂皮香叶大料之类的调料,就在房前屋后揪一点小茴香去腥。土猪肉食材新鲜,出品的五花肉晶莹透亮,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如今五花肉讲究入口即化、松软不腻,但在当时不能煮得太烂,有嚼劲更好吃,不能浪费了好牙口,用料实在,吃得过瘾。据说,红烧肉是我国人民记忆最深的菜,今天问人们喜欢吃什么,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但在四十年前,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红烧肉”!
中国人对猪的身体研究非常到位,哪里的肉好、哪里的肉贵、适合怎么做怎么吃,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豪气的猪后腿,皮厚、瘦肉多、纤维少,在今天看来属于佳品,但在当时人们觉得并不好吃,何况中间的大骨很是浪费。后腿的瘦肉脂肪少,用来炖食觉得不够香,用来炒菜又觉得有点柴,做饺子倒是非常合适。物质条件逐渐好了,宴席上有了肘子,那是猪前腿制作,肘子蒸得软烂,肥瘦相宜,好吃又不腻,但价值不菲,在困难时期看来绝对是暴殄天物。鸿门宴上,樊哙肩扛大肘子(彘肩),一口肉一口酒,可能还带着猪毛和血丝。现在据学者考证,项羽给樊哙的,应该是一条熟肘子,当时的宴席是分餐制,每人面前都有这么一条肘子。樊哙喝的酒,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三四两白酒,但是他足够英雄,气势上不输。樊哙的表现,事实上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本原因是项羽爱面子,不想用这种方式杀刘邦。
猪颈肉俗称“血脖子肉”,肉中含血多,看起来血淋淋的颜值不佳,肉质肥厚柔软,价格不高,一般人不会主动购买,主要用于卖肉的时候当作搭头,平衡买家占便宜的心理。猪颈肉不好看,但是用来炒蔬菜或者炖煮,吃起来浓香不柴,肥而不腻,绝非下品。前胛肉位于猪前腿肩胛骨处,肥瘦得当,口感细嫩,纹路优美,韧劲有弹性,是品质最好的猪肉。前胛肉又嫩又韧,用来做汤、做菜、做肉丸、做包子饺子、做红烧肉,都是上好食材。
乡村人家有了猪肉,大多不舍得一顿吃完,总要烀熟或者油炸之后保存起来,以备打饥荒时应急。猪骨是不保存的,出锅之时就成了兄弟姐妹们争抢的对象,抢到的孩子,一溜烟跑出院门就找不到了,身后一院子的叫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