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贡韭”香飘千里之外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谯城区泥店村着力培育蒜薹、韭菜等蔬菜产业,打造特色蔬菜品牌

“刘秀贡韭”香飘千里之外

谯城区张店乡泥店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被誉为“瓜果蔬菜之乡”。近年来,泥店村紧抓我市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发展机遇,打造高品质蔬菜种植基地,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绿色化、产业化发展,优质果蔬直销沪苏浙等地,不断丰富当地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党员志愿者在帮助菜农采摘韭菜花。(资料图) 刘勤利 摄

“菜园子”越长越大

2023年12月28日,在谯城区泥店村年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名村民正在大棚里检查南瓜苗生长情况,遇到苗头带南瓜籽壳的,就顺手把壳子摘掉,确保南瓜苗正常生长发育。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南瓜苗不是为了结南瓜用的,而是为嫁接西瓜苗准备的。“种过西瓜的人都知道,西瓜不能重茬,否则容易出现病虫害,影响西瓜产量。因此,农民常见的处理办法是换地栽种西瓜,避免重茬现象。”合作社负责人刘松年告诉记者。

刘松年说,这种种植方式对农户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对他这样的大户就不行了。由于西瓜种植面积较大,难以做到每年都换地栽种。为此,他将西瓜苗嫁接到南瓜苗上,能够有效避免出现重茬现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不仅如此,“嫁接”还能提高西瓜产量。刘松年介绍,嫁接方式种出来的西瓜,亩产能达到五六千斤,比传统方式种植的西瓜增产一两千斤。

“长三角的沪苏浙地区经济发达,对瓜果蔬菜的品质要求也比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种出高品质蔬菜,才能得到当地消费者的青睐。”刘松年表示。

发展设施瓜菜,育苗是关键。刘松年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育苗基地,种苗培育从营养土配料、室温控制、人工补光等方面都采用了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例如,瓜菜嫁接方面的“贴接”技术,成活率达98%以上,嫁接后的种苗根系发达、抗病强,产出的瓜菜口感好、上市早、产量高,年育优质种苗1000多万株。

农业技术员出身的刘松年,凭借过硬的技术,从2007年开始就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十多年来,合作社成员已经发展到1000多人,流转土地近千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近400亩,年产优质蔬菜100多万公斤。

刘松年依托年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农民蔬菜技术培训学校,每年举办青年农民培训活动20场。通过培训和示范种植,他带动当地及周边乡镇5000多户菜农从事无公害蔬菜种植工作,让蔬菜专业村的“菜园子”越长越大。

刘松年在介绍西瓜嫁接技术。

小村蔬菜“火出圈”

蒜薹是泥店村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品种,最多的时候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在种。泥店村种植蒜薹时间长,村民种植经验丰富,产量也比较高。

“蒜薹在秋季种植的时候,要蒙上保温膜。采收前,至少要浇上三遍水,再追加一些肥料,这样蒜薹长得又粗又壮,质量较好的蒜薹一根的重量就能达到250克。”随便找一位当地村民,他都能说出一些蒜薹种植的“诀窍”。

漫步在泥店村,不时就能看到一个蔬菜交易市场。“我们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涌现出大大小小十几个蔬菜交易市场。”一家蔬菜交易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一到蔬菜上市季节,包括长三角地区在内的全国多地的菜贩子都会来到泥店村“抢购”蔬菜。

从每年三四月份开始,蒜薹大量上市,泥店村的街道上停满了外地车辆,他们都是来收购蒜薹的。

蒜薹收购点负责人汤小高说,2023年蒜薹上市期间,他的收购点每天都能收上来四五十吨蒜薹,但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为了保持蒜薹的新鲜度,收购商收购上来的蒜薹,会马上进入冷库车间,再由工人进行分拣、打捆,然后再销往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以及北京、山东等地。2022年,泥店村种植的蒜薹有1000多亩,和往年同期相比价格较高,蒜农能够实现稳定增收。

种蒜薹还可以套种中药材、冬瓜等。以白芷为例,每亩套种的白芷能另外获得三四千元的收益,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蒜薹收获结束后十八天,菜农还能再获得一次“大丰收”。“蒜薹和地下的大蒜收益基本保持在1:1的比例,遇到市场行情好的年份,蒜薹亩产收入在一万多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当地蒜农告诉记者,小蒜薹富了村民,“火”到了大上海等地。

务工的村民在查看南瓜苗生长情况。

“小菜园”不断丰盈

泥店村是传统农业地区,包河穿流而过,土地肥沃,基础设施完善,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也是农业农村部批准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瓜果蔬菜之乡”的美誉。

在张店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泥店村高标准建设蔬菜大棚,采用绿色生态种植方式,不断提高蔬菜品质和知名度,同时拓宽完善交通运输网,打通蔬菜销售渠道。

泥店村的韭菜色鲜味美,冬瓜个头大、产量高,蒜头品质优味道足。产量和品质提上来后,该村还注重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腌制蒜头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同时,泥店村还注册了“刘秀贡韭”品牌商标,打响了“泥店韭菜”的名声。

“我们泥店村的地好,现在的秸秆还能打碎做肥料,平时做好灌溉、管理等工作,不愁收成。”菜农顾兰英说,等到3月底,全国多地的商贩会上门来收蒜薹,压根不愁卖,她家的5亩蒜薹一年能收入40000元左右。

“我市正在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这为我们村的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泥店村党总支负责人表示,今后,该村将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绿色化、产业化发展,加快蔬菜产业发展,让长三角地区的“菜园子”“果盘子”品种更丰富、品质更上乘。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