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五包”责任制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载体,是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措施。为持续打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谯城区城管局用“绷紧弦,拉满弓,铆足劲”之势,用好“绣花”功夫,凝聚社会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全方位推动“门前五包”责任制落实,努力营造共治、共创、共享的浓厚创建氛围,共同助推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深耕细作“门前五包”责任制,共同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精细管理、环境改善、居民幸福
追根溯源,谯城区城管局曾于2013年10月20日制定实施《亳州市谯城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并于2021年11月10日进行了修订升级为《亳州市谯城区“门前五包”责任制管理办法》。今年以来,谯城区城管局结合智慧城管建设,创新“门前五包”二维码工作办法,建立“一店一档一码”,统一编号张贴于店铺醒目位置,扫码可有区别地查看商户信息档案,商户扫码可与城管部门交流互动,市民扫码可对商户进行监督,城管执法队员则通过扫码施行对商户“门前五包”情况进行管理。
门前包保责任制作为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自实施以来,临街单位责任意识显著提高,街面容貌秩序持续改善,有力推动了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精细化管理。
通过进店走访、上门宣传、发放资料、常态巡查等方式,详细向商户讲解“门前五包”具体要求、责任范围、责任内容,引导督促沿街单位树立依法经营、文明经营理念,自觉履行“门前五包”责任制。通过悬挂“门前五包”公示牌、签订协议书,定期发放倡议书、一封信、明白纸,引导临街单位及业户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持续营造城市环境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同时,对工作中发现的店外经营、乱贴乱画、乱堆乱放、非机动车随意停放等乱象及时清理纠正,切实增强商户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形成人人参与、家家维护的城市管理格局。
厘清责任、多措并举、互动共治
沿街单位门类繁杂、数量众多,如何界定管理区域和责任人,对于落实门前包保责任制至关重要。
“门前五包”责任区范围,主要是指临街单位所有、使用或者管理的临街建(构)筑物(设施、场所)前的地面、墙面、空间整体周边环境。横向,建(构)筑物左右至毗邻单位分界线(无毗邻单位的该侧延伸3米);纵向,建(构)筑物(包括围墙)的墙基至道路红线;立面,建(构)筑物的外立面。市场、停车场等场所,从场所边缘外延30米处为责任区域。
具体包保责任人,一般是所有权人。所有权人、管理人、使用人约定管理责任的,从其约定。
“门前五包”责任制真正落实落地,需要部门、镇街、店铺、市民互动共治、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门前五包”工作常态化运行。特别是要引导街道、社区、商户发挥主体主力作用,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组织各类临街单位认真落实责任制,切实抓好包保任务。
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精细有序
“门前五包”,包的是一小片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等,事关一个城市的形象,事关市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事关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作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重要措施,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落实好“门前五包”责任,既有利于临街单位门前干净、整洁、有序,也对全市整体市容市貌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城市治理,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多方力量参与,聚起共治“合力”。在推动“门前五包”工作中,谯城区城管局携手各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在谯城区城管局的组织下,利用“城管+”模式,努力构建部门、街道、社区、网格、市民“五位一体”共治格局,加快实现政府负责下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有效提升城市市容环境,打造“日清日新、日新日高、洁净有序”的城市风貌,共同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共同画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谯城区城管局将保持常态化巡查机制,持续推进“门前五包”责任制落实落细,积极引导临街商户自觉维护好门前环境秩序,充分调动商家参与城市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确保“针针”绣到位、“线线”绣密实。
供稿:马帅 资料图片:刘闻
编发:亳州新闻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