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多重象征意义。既代表权势、高贵、尊荣,又象征着神秘、力量和智慧。涡阳有带龙的地名、水名、古迹多处,与龙有着较深的渊源。
春节期间,人们在涡阳街头进行舞龙表演。
“老子犹龙也”
“老子犹龙也”,这句话是孔子在涡水边向老子问道后,发出的感慨。一句话,道出了孔子对老子的尊敬。
据史料记载,老子当时是周朝掌管国家藏书的史官,孔子和其交谈时,老子说:“你所谈的礼,制定礼教的人连同他们的骨头都已经烂光了,只有他们的言论还在罢了。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遇到不合适的时候,就如蓬草般随风飘转,可停止就马上停止,何必关心这些事情呢?我听说精明的商人深藏货物,看上去像是什么东西也没有似的;君子德行很高而表面上却谦逊得像愚笨的人一样。去掉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求,骄傲的神色和过大的志向,对于你自身来说是毫无益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罢了。”
孔子回去之后,对他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它善走。陆地上走的,可以结网捕捉;水中游的,可以用线钩钓;天上飞的,可以用箭射取。至于龙,我却不能了解它,它会乘风云而上九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老龙窝
在涡阳县楚店镇西南,有个叫老龙窝的村庄,村庄因村里一座叫老龙窝的湖而得名,这个湖,民间传说也和龙有关。
很早以前,一条龙因犯错惹恼了天帝,天帝将它贬到人间,这条龙就落到了楚店西南。因天气炎热,龙又失去了水,很快就奄奄一息了。幸好附近的村民发现了它,善良的人纷纷拿盆拎桶,从远处打水往龙身上泼。龙得了水,恢复了神力,对救助它的人点了点头,昂首腾飞了。龙得救了,人们却因违背了天帝的意愿而受到惩罚。天帝把这里的几百亩良田变成了荒地,一到阴雨天,就是汪洋一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大湖,当地人称其为老龙窝,其前后的两个村子就叫前水波、后水波。
龙 山
龙山位于涡阳县城东北的龙山镇,是涡阳县境内最高的一座山。在龙山东、西不远,各有一座小山,东边的名为独山,西边的名为塔山,当地人分别称为东山和西山。关于龙山和西山、东山的形成,有不少神话传说流传。
龙山山势由西北走向东南,头昂东南,尾扫西北,中间微洼,蜿蜒曲折,形似卧龙。传说,有一条龙因违反了天条被罚到人间受罪。有一名割草的农夫见草丛中有一条蛇一样的东西,就挥镰将其砍成了两段,随即响起轰隆隆一阵雷鸣,就见暴雨倾盆、飞沙走石。等农夫再一睁开眼时,眼前竟出现一座大山来,这才知道,刚才自己砍死的是条神龙,现在龙身化成了这座山,后来人们就称之为“龙山”。
还有一种传说称:龙山是一座母山,她每天能够口吐一座山,腹泻一座山,因此天下的山,都是龙山的儿女。龙山想让她的儿女把天下平原全部变成山,自己成为最高主宰。
龙山之东的独山,面积0.71平方公里,海拔85米。因“一峰特耸”形如蜘蛛,亦称蜘蛛山。山上原有善圣寺。龙山之西的塔山,面积0.97平方公里,海拔53.4米。因形如“栖凤”,亦称凤山。山顶原有塔寺。由于以上三山相距较近,故有“西塌(塔)山,东倒山,中间夹个老龙山”之说。三山胜景引来文人骚客流连观赏,还曾留下一首诗广为流传:“大寺紧对白云阁,山顶犹存舍儿坡。白云洞内白云锁,凤凰岭上念娇娥。兴败山脚向槐树,龙眼四望看日落。大桥三百零一空,七二连窑靠涧河。”
回龙寺、回龙沟
据涡阳县《义门乡志》记载,古时义门集东十里今杨圩附近,建有回龙寺一座。该寺东、西、北面有回龙沟绕过,寺前是一片草地,清水绿树,秀木鲜花,景色宜人。
寺内有一块石碑,碑文上的字迹虽已模糊,但还依稀可辨:“回龙寺始于明朝嘉靖十八(1539年)九月九日,道人李深海重修”。又据寺内一块小碑记载,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再次重修,公元一九一六年秦寨圩长秦步朝和寺内道人李永祯又重修一次。
据传古代女娲氏炼石补天,西北方缺一块石头没补上,有一条龙王在那里先从空中,后从地面跑将过来。那时人们认为,如果能盖庙压住龙王就有“风水”,当时人们到处集资盖庙,义门东十五里,盖个“唐店寺”弹压龙王;龙又调头向北跑,赵屯西北五里处又盖个回龙寺截其头;它又回头向东南跑去,怎么办呢?人们想出了办法,一齐盖了两座庙,终于把这条龙压住了。
龙兴大寺
古时,义门集西北角临近涡河建有龙兴大寺。寺内建大殿二十五间,正殿塑有三个金身大佛,两边塑有十八罗汉,表情有喜怒哀乐之分,形体有胖瘦高矮之别。相传,此寺是唐敬德监修,重修不详。农历四月初八,该寺逢香火大会一天。临近会期时各地商人云集,四乡男女老幼手拿香、纸,口唱佛歌,一步一磕头,进寺拜佛,热闹非凡。
龙王庙
古时,义门集西门外建有一座龙王庙。寺内建大殿三间,殿内塑有龙王像。相传,此庙建于隋朝(当时义门称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载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还有“先有此庙后有义门集”的说法。每年农历六月廿四,该庙逢香火大会一天。天旱的时候,人们虔诚地到庙里求龙王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