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酿的枣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元旦假期,远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堂哥回来了,闲聊中又提到了我们的奶奶。

奶奶是一位裹着小脚的农村老太太,虽然她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奶奶不仅心地善良、和蔼可亲,而且她还有一手酿醋的绝活,她酿的枣醋在老家那可是出了名的——味道好。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枣树,每年农历七月初,枣树就会挂满红彤彤的“珍珠”——大圆枣,大风一刮,有的枝条因不堪重负,只能骨折俯首称臣,有的枝条信心十足,依然弓身砥砺前行。一旦遇到大雨天,那些熟透了的枣子便会噼里啪啦落得满地都是,地上就像铺上一层厚厚的“红地毯”。两天过后,这些枣子开始腐烂,散发出酸溜溜难闻的气味。

奶奶看到满地的烂枣,很是心疼,后来,不知道是奶奶自己琢磨出来的方法,还是前辈祖传下来的秘方,每年这个时候,她都会把这些被雨水打落的枣子捡起来,用井水冲洗干净,晾起来,抽空到生产队打谷场周围清扫回来一些丢弃不用的谷壳、高粱壳,这些谷壳、高粱壳洗过后和枣子放在一起发酵,多的话会弄满满两大缸。

一个星期后,奶奶就开始酿醋。奶奶常说,酿醋是很有讲究的,在酿的时候,不能乱说话,手要洗干净,不能粘上油,粘上油酿出来的醋是坏的,不能吃。酿醋时先要在屋内一块空地上放两条长板凳,板凳之间留有一定缝隙,上面放一个陶制大缸,最下面再放置一个大口面盆用以盛接酿出的新醋。缸内装有发酵好的酿醋原料,底部钻一圆孔,刚好放进一截用刀破开的高粱秸秆,秸秆上粗下细,有一定收缩性,便于醋水的渗透流动。

酿醋是慢性活,要一滴一滴地酿出来。记得那时,我每天放学回家到出门上学,满耳都是酿醋时发出的滴答滴答声。有一天,我和堂哥商量,怎么可以把酿醋的速度放快点呢,于是我俩合伙把缸里面的秸秆往上拔了许多,果然快了,不是滴而是流了,不光有水也有谷壳,不一会工夫酿醋快速完成,然后,可想而知,整个一大缸原料也随之作废。

为这,我俩可没少挨训,后来,奶奶告诉我们,酿醋要一步步来,不能急,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还没有学会站稳咋能就去跑呢。每一次酿醋,奶奶都要酿三茬(遍),第一茬醋最好,一般用于凉拌菜;二茬醋多用于炒菜;三茬醋用于腌制醋蒜。奶奶酿的醋又酸又甜,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风风火火从地里干活回来,喝上一碗刚刚酿出的醋,那真是甜滋滋凉飕飕的爽,既解渴又降温。后来,左邻右舍也开始你一碗我一碗地来索要了,全是免费的。

奶奶也是一个有点经济头脑的人。她看到自己酿的醋那么招人喜欢,需求量又不小,于是便开始从集市上购买原料,又添置了两个大缸。酿出的醋除我们家庭所需外,剩余的交给爷爷拉到周边村庄去卖,一季下来也赚了不少钱,这些钱都补贴我们孙辈们上学用了。再后来,那棵枣树因村庄规划砍伐掉了,奶奶就不再酿醋了。

现在,每次食用醋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奶奶,想起她那亲手酿造的枣醋,甜甜的凉凉的,特别美!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