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低调的历史名镇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左转》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变,此之谓不朽。”大儒孔颖达注: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自此,“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不灭的神灯和无穷的精神动力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一道,令无数仁人志士折腰。苏轼、范仲淹、曾国藩、梁启超等,都以此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谯城区东南边陲,有一小镇叫立德镇,民间称为立德寺,十分古老,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亳州花戏楼,墙壁上绘有明代嘉靖年间《亳州治图》,州城东南约40公里标有立德寺,赫然在目,印证着此地的历史悠久。

谯城南部的立德镇、古城镇、龙扬镇一带,流传着不同版本的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比如,西汉末年,刘秀在南阳起兵,被王莽追杀。刘秀一路丢盔弃甲,忍饥挨饿,跑到立德寺,当时,立德周围方圆百里,一片湖水,芦苇、莲荷丛生,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靠着这些掩护,刘秀的疲惫之师得以苟延残喘,在这里恢复生机。到了冬季,王莽的兵士放火焚烧芦苇,围攻刘秀,并且集中猛士向岛中不停射箭,刘秀躲在柴草堆下,这时跑来一只神犬,来回滚动在刘秀身边,挡住了飞来的箭丛,刘秀躲过一劫,那条神犬却失去了生命。后来,刘秀称帝,自然是真龙天子下凡,周围的人们纷纷捐款建庙,把刘秀当神供奉,建立了一座刘秀庙,刘秀身旁塑了一只机警的神犬,卧在他的脚下。后人把他落难躲藏的地方称为“蛰龙集”或“庙集”,世代口口相传,误为“车龙集”。

又比如,王莽调集各路重兵,对刘秀围堵追杀,眼看就要捉住刘秀,危急之下,刘秀跳入一口井中,刘秀是真龙天子下凡,很快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天迅速黑了下来,一群蜘蛛在井口上方迅速结网,乌云过去,王莽军赶到,看到井口有蜘蛛网覆盖,认为不可能藏人,遂放弃寻找,向远处追击。于是刘秀躲过一难。后人把刘秀藏身的井称为“刘秀井”,用此井酿的酒,名之“刘秀贡酒”,至今在当地仍然畅销不衰。不论哪种传说,均说明两汉相交之际,立德寺一带曾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带兵征伐南唐,沿途驻扎“车龙集”。此地自古以来低洼,被称为“南湖”,蚊虫特多,赵匡胤遭到蚊虫叮咬,苦不堪言,夜不能寐,于是出屋纳凉,随军的谋士焚香念了一部《普安咒》,十分神奇,此后,蚊虫不再骚扰。再后来,广为传之,此地成为当地群众纳凉圣地,并建亭纪念,至今立德镇上还有后来复建的一亭翼然临于寺前。

立德寺北边有一条东西河流,叫洺河,当年陈抟在此隐居修炼,由于这一带低洼多水,夏季人们易生病生疮,且多发高发,陈抟发明一种洺流子酒,用当地谷物酿造,供人们防病治病,深受人们爱戴,“洺流子酒”至今在谯城周边村落民间仍代代相传,人们为纪念陈抟,把这一条河流称为“洺河”。

抗日战争时期,立德归属涡亳县,很快又归属雪涡县,不论区域如何划分,均在新四军四师控制范围,刘少奇、彭雪枫、张爱萍等新四军领导人都在这里战斗过。1939年刘少奇化名胡服,带着徐海东、刘瑞龙一行,当年就是从竹沟出发,经项城、沈丘、淝河、立德,然后渡油河、涡河,来到涡北新兴集四师所在地。途经立德时,夜宿立德寺。临行时,在寺庙周边墙壁上、树干上刷写标语,宣传抗日救国主张,鼓动群众、教育群众。其后,立德群众踊跃参加各种形式的抗敌协会及组织,蔚成风气。再后来,立德寺青年田义兰振臂一呼,组织以本族青年为主体的20多人参加涡亳县大队,单独编为一个连,成为一时佳话。

立德西边有铁佛寺、古城寺;西南有龙德寺;北部有李村寺、阳台寺;东边有心德寺(现为新德寺)、公吉寺。唯有立德寺居中且大,被称为立德大寺。为何这一带多以“寺”为地名?它们的起源是什么?名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及社会意义有哪些?这些问题还请专家们进一步考证,说不定背后还有许多故事呢!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