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落后村”的漂亮转身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哪个地方最难弄?就数代王孟。”在谯城区大杨镇,代王孟也就是现在的孟王村,曾经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各项工作常年“末尾陪坐”。

2021年以来,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帮助下,孟王村配齐配强“两委”班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新建改建村道巷道,逐渐走出一条党建强、产业旺、环境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

“清除垃圾杂物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我们要在池塘周边栽上绿植,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3月8日下午,在孟王村代庄自然村一处池塘前,驻村工作队正和村干部商量如何进一步提升池塘周围环境。

过去池塘里都是垃圾,而且散发出恶臭气味,村民唯恐避之不及,但要想治理池塘,却面临很多难题,池塘四周的土地和树木属于多户村民所有,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归根到底,还是村‘两委’班子的问题。”村“两委”委员程飞一语道破症结所在,“为群众办实事,群众肯定是欢迎的,就看是不是真想干,而过去村‘两委’班子人员都没配齐,遇到难啃的‘骨头’大都是绕着走。”

2021年6月,驻村工作队刚到孟王村时,村“两委”班子只有5人,其中3人45岁以上,村党总支书记即将退休,班子面临换届。“干好驻村工作,关键是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王浩峰表示。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孟王村着力抓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从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党员中物色人选,不断充实干部队伍,并从退役军人和大学毕业生中储备后备干部,予以重点培养。经过调整,孟王村不仅配齐了村“两委”委员,村干部数量达到10名,而且年龄和学历也得到了优化。

为抓好党建活动质量,驻村工作队争取资金100多万元,新建了一个党员活动场所,全面提升为民服务大厅服务水平,又从选派单位争取10套办公桌椅、3台办公电脑,同时开展“总支搭台,支部打擂”活动,丰富组织生活形式,健全了村级各项工作制度,党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驻村工作队是我们的主心骨。在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下,我们新上任的村干部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孟王村党总支书记范永会表示。

推动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驻村工作队走访发现,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中青年村民基本在外打工。工作队与村“两委”研究讨论,针对孟王村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资源禀赋+稳步小跑”的发展思路。

孟王村素来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驻村工作队请来永刚饮片、德昌药业等亳州知名中医药企业,为村民和合作社答疑解惑,鼓励党员和脱贫户发展中药材特色种植。目前,全村种植的紫苑、白芷、白芍、菊花等中药材2000多亩,种植户年均收入增加2万元。

脱贫户乔明启种了一亩多紫苑,目前正值收获季。“今年的紫苑价格高,贵的能卖到每公斤100多元,预计能收入一万多元。”乔明启一边采收紫苑,一边介绍种植中药材的收益,“中药材种植效益高,我们村的人都愿意种。”

随着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中药材烘干需求增加,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建设了中药材烘干炕房,租赁给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使用,既解决了合作社的烘干需求,还能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多元。

如今,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孟王村不断涌现。在谢大庄自然村,村民孟凡伟正在大棚里查看蚯蚓生长情况。“如果不是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我现在可能还在露天养蚯蚓,效益不高,规模也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大。”孟凡伟说。

“我们在走访时发现,孟凡伟养殖蚯蚓前景不错,但由于规模小效益有限,要想扩大规模,必须建设大棚。”王浩峰说,建设大棚需要不小的投资,这对刚刚起步的孟凡伟来说压力很大。

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帮助孟凡伟流转了20亩土地,并利用带来的10万元资金,联系厂家建设5座2500平方米阳光大棚,出租给孟凡伟使用,年租金1万多元。现在,孟凡伟靠着蚯蚓养殖年收入可达30万元,同时带动5名脱贫户就业。

去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争取190万元项目资金,对废弃学校进行改建,计划建设1380平方米乡村振兴厂房,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建成后每年将为村集体增加收入8万元;与阳光电力公司合作,将闲置20多亩的坑塘建成坑塘光伏,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多万元收益。

程楼自然村新修的水泥路。

乡村振兴路越修越宽

孟王村紧邻省道309,距市区15公里,看似优越的地理位置,却被一条条“断头路”阻碍了村民出行和乡村发展。“过去,我们村的路坑坑洼洼,尤其是出村的主干道,骑电动车能把魂儿颠出来。”程楼自然村村民程效平说。

驻村工作队依托选派单位积极与交通部门沟通,协调资金近100万元,并组织党员群众帮助清理路基,为程楼自然村修建了一条长1000多米、宽4.5米的水泥路,村民期待多年的出村路终于修通了。

程楼自然村的水泥路是驻村工作队修建的众多条道路之一。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听到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是道路、路灯、水渠等基础设施差。为此,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将“抓短板、强弱项”,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开群众工作新局面的一把“钥匙”。

修通道路以后,群众反映夜晚村内道路漆黑一片,出行不方便也不安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开展亮化工作,两年来共安装太阳能路灯150多盏,基本做到主要干道和所有路口均有路灯,并与电信公司合作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全村主要路口安装摄像头30多处,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孟王村背靠河堤,地势低洼,土质以沙地为主,易旱更易涝。2021年以来,孟王村逐条开挖排水沟渠,三年来共开挖排水沟渠约5千米,埋设水泥涵管50余个。

“孟王村共有19口灌溉机井,其中8口已经干涸。”王浩峰说,他们和村“两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疏通,又争取新打机井20口,满足群众农业生产需要。

为修通到群众家门口的“最后1米”,彻底改变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面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同时,积极组织党员带头群众自筹,大力开展巷道建设。

2023年,村民葛东义与另外6户村民共同出资3.5万元,修通了从村内主干道到家门口的水泥路。

这两天,葛东义新买的200马力的拖拉机到了。看着眼前的“大铁牛”,他兴奋地说,现在路修好了,到哪去都方便,“大铁牛”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