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国人常见的家常食材。如今互联网时代,“割韭菜”成了股市散户自嘲的常用词。
说起韭菜的由来。西汉末年王莽篡汉,16岁的刘秀逃出长安,到处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刘秀有一次兵败被追赶,人困马乏之时,来到亳州泥店的一个茅屋歇脚,主人夏老汉没有粮食,就到外面割取一种野菜,刘秀吃了感到鲜香无比,顿时精神大振。后来刘秀称帝,想起当年的救命菜,命人前去割取烹制,更觉得味美可口。得知此菜无名时,便起名叫“救菜”,意为救命之菜,觉得“救”不合适,又造了个“韮”字,后来演化为“韭”。他不忘夏老汉相救之恩,为其封地千亩专门种植。泥店村一带种植韭菜历史悠久,今天仍是皖北较大的韭菜生产基地。刘秀的故事无从考证,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有食用韭菜的记载,汉代开始大规模种植。
新鲜的韭菜模样秀美,叶子飘洒灵动,菜薹青翠笔挺,犹如秀美的少女。古时多有诗人吟咏韭菜,最著名的当数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与老友卫处士久别重逢,庆幸战乱之后还都活着,老友冒着夜雨剪来春韭,煮了杂粮饭,就着家常饭菜,吃得主客尽欢。北宋陈舜道有“得瑕分畦秧韭菜,趁晴樊圃树棠梨”,梁启超有“韭菜花开心一枝,花正黄时叶正肥”,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外表柔嫩的韭菜,有强烈的辛香气味,生命力极为强悍。小时候,韭菜多种植在房前屋后或者小菜园里,无需每年种植。韭菜适应性强,抗寒耐热,全国各地都能生长,适合各种土壤气候。韭菜是多年生宿根蔬菜,进入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根部进入休眠期,来年“春风吹又生”。韭菜根系粗壮,每年可割好几茬,似头发一样,割完很快又长了出来。韭菜种植10年后才进入衰老阶段,无需复杂打理照料,是最为省时省心省事的蔬菜。
韭菜可生食,洗净加盐揉搓一下,滴上几滴香油,是美味的佐餐下酒小菜。韭菜有独特浓烈的香味,可搭配多种食材。韭菜炒鸡蛋,青黄相衬,异香扑鼻。小时候捡来鱼虾田螺,加韭菜烹炒,韭菜独特的辛香味,为菜品增香去腥。烹制豆腐、豆皮,加韭菜烹制,不仅可去除豆腥味,青绿的色彩看起来更是赏心悦目。
韭菜与面食更是百搭,韭菜饼、韭菜合子、韭菜包子、韭菜饺子,应有尽有,不过亳州最常见的还是韭菜煎饼。新鲜韭菜洗净切碎,倒上面粉,打入两个鸡蛋,黄亮的蛋黄似初升的小太阳。加盐加水搅拌,不一会儿就变成细腻的糊状,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锅里倒油烧热,加入一勺面糊,用锅铲摊匀,煎熟一面再煎另一面。这时掌握火候极为重要,翻饼时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早了不成形瘫成一团,晚了又会烧焦。刚出锅的煎饼,韭菜与鸡蛋青黄相衬,泛着油花,极为养眼,吃起来也松软可口、清香怡人、韧劲十足,面香蛋香韭菜香交融,令人食指大动。小时候母亲在灶头做煎饼,我们一群孩子等着吃,她动作熟练麻利,瞬间就能出锅五六张,孩子们都吃得大饱。
亳州街头的早餐,韭菜煎饼非常流行。摊煎饼师傅动作不紧不慢,锅底放油,舀上一勺面糊,平底锅晃动摊匀,再晃动一下别让煎饼粘锅,再用铲子翻了煎另一面,如行云流水,出锅速度极快。吃韭菜煎饼,要搭配稀饭、豆浆、小菜,吃上两三张,抹抹嘴上的油,心满意足。我吃过全国很多地方的煎饼,亳州这种做法非常少见,也最美味,所以格外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