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正在开展网络谣言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查处网络造谣传谣人员
网络谣言是广大网民最深恶痛绝的网络乱象之一,每逢重大的自然灾害、社会热点,都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谣言信息,整治网络谣言是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回应民众关切,保障网民权益的迫切需要。
公安部将2024年作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我市网络谣言的主要类型有哪些?整治情况如何?散播网络谣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民警在向市民宣传“不信谣 不造谣 不传谣”。
我市网络谣言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副支队长王海翔分析了现在网络谣言之所以难治理的原因。
第一,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麦克风”,然而一些人有时看待问题并不全面或有一些自己的主观意愿,他们将这些看法通过社交媒体发出之后,就会影响到其他网民。网络本身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人群比较广的特点,一条信息短时间内就能转发上百万次,这也助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越传越盛,“三人成虎”的作用下,越来越多人相信,越来越多人传播,形成恶性循环;第二,现在很多网络谣言的背后是流量经济的驱使。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利用这一特点,在违法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故意传播错误信息,博取眼球,获取流量,因为一个足够吸引眼球的谣言,可能会带来很多的流量,这些流量可以转化为商业利益。
民警在中药材交易市场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宣传活动。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网络谣言的出现,不仅误导公共舆论,扰乱社会秩序,也损害了网民的合法权益。”王海翔说。
据介绍,我市网络谣言类型主要集中在灾害谣言、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个人事件谣言、教育领域谣言,及妇女儿童权益、虚构歪曲国家政策等应急事件领域谣言。
亳州公安按照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部署要求,重拳治理网络乱象,建立了市际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及我市网络谣言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有效预警,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依法依规对违法犯罪分子实施打击。
累计处理造谣传谣人员200余名
2023年12月27日,涡阳网民刘某为博取流量,在网络平台发布“疫情三年致武汉690万人死亡”的谣言信息;2024年1月6日,涡阳网民姚某朋为博取流量,在网络平台发布“酒喝多了,警车开道”的谣言信息;2024年1月11日,利辛网民杨某兰为博人眼球,在网络平台发布“专家预测春节将有更大的疫情暴发,长达两三个月之久”的谣言信息;2024年1月12日,谯城区王某海为博人眼球,在网络平台发布“城管打死人”的谣言信息;2024年1月13日,利辛网民刘某玲为博人眼球,在网络平台发布“日本人在武汉制作中国军服”的谣言信息;2024年2月12日,蒙城网民乔某为博取流量,在网络上发布“某路段一辆着火的小汽车为拉烟花的车”的谣言信息……近期,亳州公安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对散播网络谣言,造成不良影响的网民进行了处罚。
网络安全进校园。
据了解,全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利用信息网络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组织者、策划者与主要实施者、严惩借造谣传谣进行非法牟利的自媒体运营人员、依法打击利用谣言信息借机进行敲诈勒索、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目前我市已累计依法打击处理各类涉网络谣言违法犯罪人员200余名。
此外,公安机关全面梳理网络平台责任和监管漏洞,集中开展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指导网站平台完善信息发布审核制度。通过警告、责令整改、罚款等措施查处了一批不履行主体责任和义务的平台,通报整治各类网站平台40余家次。
同时,我市积极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普法宣传工作,全市公安机关已累计曝光典型案例49起,发布辟谣宣传文章20余篇,各平台转发传播1000余次,联合各地网信、教育等部门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等线下宣传活动20余次。
散播网络谣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上造谣、传谣,要承担法律责任。
据民警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或是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民警提醒,请广大网民要自觉抵制网络谣言,面对未证实的信息,坚决不做谣言的“编辑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遵守个人网上言行,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我市公安机关面向广大网民征集网络谣言线索,举报人可拨打110报警电话举报。举报内容包括通过网络介质编造、传播虚假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线索;借热点事件造谣引流、非法牟利的信息线索;其他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线索。公安机关将对举报人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依法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对泄露举报人信息或者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一经查实,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从严处理。
记者:曾莹莹
编辑:赵菲菲 校审:支苗苗 审核: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