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虑凭三乐,消闲信五禽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白日人稀到,帘垂道院深。

雨苔生古壁,雪雀聚寒林。

忘虑凭三乐,消闲信五禽。

谁知是官府,烟缕满炉沈。

——王周《道院》

王周,宋代明州奉化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曾任无锡知县、明州知州,过去曾被误为唐代诗人,这使得《道院》一诗成为古代文学传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一个典型例证——它既被收录在《全唐诗》当中,也被收入《全宋诗》之中。

一开始,诗人通过对道院环境的描绘,营造了一个幽深静谧的景象。“白日人稀到,帘重道院深”,意即白天很少有人来到这个地方,帘幕重重,使得道院更显得幽深深邃。这种环境让人不禁联想到一处世外桃源,与尘世纷扰完全隔绝开来。在这个静谧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喜悦,忘却了尘世的忧虑,沉浸在一种超然的境界中。

道院的墙壁上长满了青苔,寒林中的麻雀聚集在一起,寻找着栖息之地。青苔、石壁、雀鸟,构成了一幅幽静清冷的画面。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整个景象更加生动和真实,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神秘。

所谓“忘虑凭三乐,消闲信五禽”,“三乐”是孟子所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孟子所说的“三乐”之境。忘却了尘世的忧虑,沉浸在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之中。

宋人崇尚道教,道教文化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道院作为道教活动的场所,在宋诗中比较常见。比如,陆游有“盆山冰释书窗暖,药灶香浓道院深”,杨万里有“坐看荷山沉半脊,急归道院了残书”,苏辙有“三间道院吾真足,馀问儿曹莫问翁”等等。

王周在道院中信手练习五禽戏,不仅是对身体的一种锻炼,更是对内心平和与宁静的一种追求。通过五禽戏的练习,诗人能够感受到身体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体验到一种从内到外的放松与自在。

王周的《道院》一诗,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境界,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宋代道教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为我们了解宋代道教文化和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如果说在宋代以前,五禽戏尚在方士和养生家之间流传,那么从宋代开始,五禽戏就进入了士人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未必称为“五禽戏”,有时候称为“熊经”,有时候称为“鸟伸”,即“熊经鸟申”的省略。宋庠、晁补之、苏辙都有“熊经”之诗,陈造、陆游则有“鸟伸”之诗。当时五禽戏甚至影响到了僧人,比如释正觉就写道:“夜禅终作寒蝉蜕,昼卧何妨倦鸟伸。”也就是说,到了宋代,五禽戏的传播范围大大拓宽了。

到道院当中练习五禽戏,与亳州有双重关联——道家鼻祖老子也是亳州人,五禽戏是亳州人华佗所创,亳州在道教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到了宋代,出现了陈抟、丁少微等道家名人。而宋真宗亲自到亳州拜谒太清宫,更是凸显了当时对道教的尊崇。在宋代,道教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丰富亳州“天下道源”“养生亳州”的内涵无疑是重要的补充。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