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肥东县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里,安葬有怀珍奇、陈广泰、于德修三位亳州籍英烈
三位抗日英烈的亲人,你们在哪里?
“这个陵园里,安葬了很多安徽人,请安徽‘亳县’的朋友帮忙,寻找抗战英烈怀珍奇与陈广泰的亲人!”近两日,很多亳州人都在转发这样一条为亳州抗日英烈寻亲的视频,记者与视频发布者、“老兵回家”公益活动的发起人孙春龙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了肥东县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亳州籍英烈的信息,同时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发现,这里安葬的还有一位叫于德修的我市涡阳籍英烈。
在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三位亳州籍英烈安葬于此。
两位亳州籍英烈的墓碑因风化变得斑驳。
肥东陵园有两位“亳县”英烈石碑
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位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邓岗村合蚌路东侧,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1942年1月17日,4000多名日伪军在6架飞机掩护下欲从四路进犯军事重地梁园,驻守在此的国民党陆军第171师511团和512团的两营官兵在副团长谢吉方率领下,在梁园抗击日伪军,战斗异常激烈,一度展开巷战、肉搏战。后新四军四支队九团也赶来参战,有效地支援了国民党守军,最终日伪军溃逃。
此战击毙日伪军800多人,而国民党军也伤亡500多人,史称梁园保卫战,这是抗战时期发生在合肥地区规模较大、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共同抗击侵略、保卫家园的典型战例。
战后不久,400名阵亡将士被掩葬于梁园北头岗,1945年抗战胜利后修成陵园。现陵园里共有62块石碑,根据墓碑上的信息判断,他们大多是广西、安徽籍英烈。据了解,当时从广西来的部队因打仗减员太多,在安徽就地征兵。
在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里,有怀珍奇、陈广泰两位英烈的墓碑,墓碑上记载有两位英烈的部队番号和家庭住址,但字体已经有些模糊。而于德修的墓碑已经不复存在。
一位涡阳籍抗日英烈也安葬于此
近日,“老兵回家”公益活动发起人孙春龙来到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并发布了一条寻找亳州籍抗日英烈亲人的视频,得到了亳州广大网友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本报记者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谯城区人武部、市拥军协会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公益组织志愿者都加入为英烈寻亲的队伍中。
我市长期从事亳州史志研究的洪冠军在1996年版的《亳州市志》“人物”类别里,找到了英烈“怀珍奇”的名字,上面记载的部队番号和墓碑上所刻完全一致。
洪冠军在查阅史料时,找到了两位英烈的详细信息,发现安葬在该陵园的还有涡阳籍英烈于德修。
三位英烈的具体信息是:“怀珍奇,安徽亳县人,陆军第171师511团6连一等兵;陈广泰,安徽亳县八联保陈家湾人,陆军第171师512团7连一等兵;于德修,涡阳店集张家庄人,陆军第171师512团通信排上等兵。”
本报联合多方力量为英烈寻亲
洪冠军对英烈信息进行了分析,他表示,亳州的怀姓大致分布在古井镇,城里也有散居,但人数不多。至于“八联保”这个地址,“联保”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县政府下设的区属自治机构,亳县始设于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全县划为5个区,76个联保,1085保,11392甲。一区公署设夏侯巷,二区设张集,三区设大寺,四区设十字河集,五区设古城集。八联保可能属一区,“陈家湾”可能是以前的亳县东陈湾大队。
4月21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已与肥东县相关部门对接,接下来,本报将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谯城区人武部、市拥军协会实地走访,一起为三位英烈寻亲,让抗日英烈早日“回家”。
市民如有相关线索,可拨打本报热线5603456,或在亳州晚报官方公众号后台留言,提供线索时请提供联系方式,方便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