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朵花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芍药,一种可以入药也可以观赏的植物。夏、商、周三代,芍药就已成为宫廷名花,皇室贵族的花园中多有种植。在中国,牡丹和芍药都是“花中贵裔”,自唐以来,国人素把牡丹称为“花王”,芍药称为“花相”。在我的家乡,被誉为“中华药都”的亳州,早在1800多年前,华佗就在这里开辟了第一块药圃,如今的亳州,更是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清代刘开的这首小诗,便是对家乡种植芍药的生动描写。

芍药对我来说算是故交,在我很小的时候,房前屋后,还有田野里,到处都是成片的芍药。每年四五月份,粉红的花海与葱绿的麦田形成鲜明的对比,芍花便显得格外耀眼。芍花颜色通常有粉红和白色两种,粉色的花瓣明丽娇艳,白色的花瓣高洁淡雅。芍花香味浓郁,稍微走近一些,鼻腔便会充满花香和药香,让人心生愉悦。

芍药作为药材种植,花朵一般是不要的,留着还争养分,所以,芍花可以随便采摘,而爱花的人,总要趁着“有花堪折直须折”时折上几枝。折花时要选那种含苞欲放的,芍花花苞将开未开胜过全开,未开的花苞丰腴可爱,看上去圆嘟嘟,像一个个饱满的粉拳头,插在水瓶里,才能欣赏得更久。倘若选择全开的放到家里,几天便谢了。但是芍药植株的美却是贯穿始终的,从含苞待放到枯萎凋零,每个阶段都有它专属的美。芍花败后,结出的种荚形似规则的五角星,形态与海星极其相似,十分有趣。花败后即便仅剩下叶子,也可以作为绿植观赏。

芍药既是能供观赏的经济作物,又是著名的中药。仔细想想,芍药既然带一“药”字,可不就是药材嘛。原来,将采挖的芍药块根,刮去外皮后露出白茎,加工后便是著名的“亳白芍”。其实早在魏晋时期,亳州栽培的芍药就闻名于世了,而那时的牡丹还只是个无名之辈,后来还是因为芍药才得以出名,因此便有了“四月余容赛牡丹”之句。

有朋友问我,芍药和牡丹极其相似,非常容易混淆,就如同玫瑰经常被月季扮演一样。实际上,芍药和牡丹很好区分。牡丹开花较芍药早约一个月,且芍药是草本,牡丹是木本,牡丹要高些,芍药要矮些。如果要从气质上区分,我想,牡丹可能过于张扬,芍药的性格则内敛许多吧。

我很喜欢芍药另一个美丽的名字,唤作“将离”。在古代,送别朋友或亲人时,都会赠送芍药作为礼物,象征着友谊和爱情。《诗经》有云:“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男女在约会时赠送一枝芍药,是为结情,又意惜别,故此芍药又名“将离草”。如果你不善言辞,那就赠上一朵芍药,把爱意藏进花里吧。

前段时间,芍花尚未盛开时,我和家乡的朋友约定,等花开时我就回去聚聚。就这样等了一天又一天,芍花终于开了,我却因工作太忙抽不开身赴约。后来我在家乡亳州晚报的视频号中看到了芍花的宣传视频,粉红的芍药花海布于天地间,在那一瞬间,我仿佛也闻到了阵阵花香。

后来我逐渐明白,或许我等的不仅仅是花,更是在等故友重聚。芍药是花,也是药,是疲惫生活的解药,是治愈心灵的良药。平淡的日子里,等待一朵花开,有期待,有期盼,不管能不能实现,从开始等待的那一刻便很美好了。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