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肥东县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里,安葬有怀珍奇、陈广泰、于德修三位亳州籍抗日英烈,本报近日刊发报道,为三位英烈寻找亲人,引起广泛关注。近日,记者经多方走访,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兵分两路,联系有关部门、历史文化学者,查询民国时期老地图,连续多日走访社区、街道、村庄,取得一些收获。
刻有于德修英烈名字的石碑。(受访者提供)
“怀珍奇可能是我的大爷爷”
资料上显示的有关怀珍奇的信息,只有“安徽亳县人,陆军第171师511团6连一等兵”这样的表述,并未写明是“亳县”哪里人。据“老兵回家”公益活动的发起人孙春龙介绍,怀珍奇牺牲时25岁,牺牲于1943年,据此可以得知,怀珍奇出生于1918年。
我市长期从事亳州史志研究的洪冠军表示,亳州的怀姓大多分布在谯城区古井镇,城里也有散居,但人数不多。记者了解到,古井镇确有“怀”字命名的村庄,于是联系到古井镇政府,希望工作人员帮忙在该镇怀姓人中,打听到怀珍奇亲人的消息。
报道刊出后几天,一位网名为“超级小散”的网友留言称,怀珍奇可能是他的大爷爷。
该网友名叫怀飞跃,古井镇怀岗村人,其爷爷兄弟三人,均参加过战争。“我爷爷叫怀珍连,1922年出生,排行老二,只有大爷爷至今没有音信。”怀飞跃说,“从年龄来算,怀珍奇比我爷爷大4岁,年龄对得上,但我的父辈均不知道我大爷爷的大名,我爷爷现在也已去世,无法确认怀珍奇是不是我的大爷爷。”
怀飞跃提供了其爷爷怀珍连的身份证照片及1955年4月国防部颁发的“复员军人证明书”的照片。记者通过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查询了其爷爷怀珍连的档案,但遗憾的事,怀珍连档案上的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少。
“我们也很想知道,怀珍奇到底是不是我的大爷爷,我们打算到肥东的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去看看,看能不能了解更多信息。”怀飞跃说,他们祖辈一直生活在古井镇怀岗村,如果能够确定怀珍奇的家乡在这里,那么基本就可以确定怀珍奇就是他的大爷爷。
市区这里疑似英烈陈广泰的老家
陈广泰的信息显示,其是“安徽亳县八联保陈家湾人”。
洪冠军说,“联保”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县政府下设的区属自治机构,亳县始设于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全县划为5个区、76个联保、1085保、11392甲。一区公署设夏侯巷,二区设张集,三区设大寺,四区设十字河集,五区设古城集。八联保可能属一区。
我市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程诚保存有亳州民国时期的一张老地图,显示八联保就在现在的亳州北关老街一带。
记者来到亳州老街,走访了多位当地年长的市民,打听这附近是否有叫“陈家湾”的地方,受访者都表示“没听说过”。一位老人说,亳州老街的街道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街道名字也从未更改过,而且老街是过去的商业区,街道名字都很符合当时的特征,“陈家湾”这个名字显然并不是老街这里的风格。
亳州民国时期的地图上还显示,亳州市区有个地方叫“陈家庄”,位于现在亳州市区的魏园路附近。另外,程诚提供的一张1940年出版的比例尺为五万分之一的安徽军事舆图显示,此地叫“陈湾子”,推测这个地方很有可能就是“陈家湾”。
记者随后便来到魏园路进行了走访。一位90多岁的陈姓老人告诉记者,他的堂弟陈洪清退休前是这里一所学校的校长,对当地的历史、人物都很了解。记者多方寻找,没有找到陈洪清本人。当晚,陈洪清的儿子陈明升电话联系记者,称其父亲说当时这里有个小名叫“四洪”的人,大名叫“陈登泰”或是“陈洪泰”,时年二十几岁,政府征兵,给了其家里8块大洋,他当时并不想去,但顾念母亲患有精神疾病,这几块大洋可以补贴家用,便参了军。到部队之后担任机枪手,后来就再也没有回来。
陈洪清说,他当时四五岁的年龄,对此人没有太多印象,是长大后,听村里人提起的。后来一些人从村里搬了出去,“四洪”他们家人也不知去向。
老人说的“陈登泰”或“陈洪泰”是否就是“陈广泰”呢?为进一步求证,记者来到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从该局档案室查询资料时,发现其中一位老兵的家庭住址信息显示为“亳县东南一里半陈家湾”。
“现在的魏园路就在差不多离老城区一里半的距离。”市拥军协会会长李祥林说。
也就是说,陈广泰墓碑上所写的“陈家湾”,可能就是记者走访的魏园路一带,那么陈洪清老人口中的那位与陈广泰名字仅有一字之差的人,可能就是英烈本人。那么,他的家人如今去了哪里?
发现涡阳籍英烈于德修石碑
亳州晚报此前在报道中提到,“老兵回家”公益活动发起人孙春龙来到合肥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并发布了一条寻找“亳县”抗日英烈怀珍奇、陈广泰亲人的视频。洪冠军在查阅史料时,不仅找到了两位英烈的更多信息,同时发现安葬在该陵园的还有一位涡阳籍英烈于德修。
记者和该陵园相关负责人邓先生取得联系,向其询问该陵园是否有一块“于德修”英烈的石碑。随后,邓先生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并且发来了于德修英烈石碑照片。石碑显示,“于德修,安徽涡阳店集张家庄人,陆军第171师512团通信排上等兵。”记者对比发现,石碑上刻的文字和史料记载完全一致。
关于于德修英烈,记者目前还没有收到任何反馈消息。希望掌握线索的读者以及英烈的亲人看到报道后,能及时与本报联系,让我们一起帮助英烈早日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