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亳州17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07年9月,十八岁的我坐在绿皮火车的车厢内,满怀着憧憬和希望,伴随着穿越太行山脉清寂的晚风,踏上了来亳的求学之路。

三年时光葱茏,在记忆的隧道中,半夏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万佛塔公园河面上的潋滟金光清晰可见;南华门逼仄街巷中的服装店、小吃摊点、书店……近在眼前,还有弥漫在拥挤人群中的酱香饼、炒板栗的混在一起的香味,似乎依然扑鼻而来。不过那时,我觉得我只是亳州的一个“过客”。

2010年12月,二十一岁的我再次离开太行山,来到亳州,坐着一辆老旧但尚可代步的70摩托车,到亳州与毗邻河南永城的某个乡村从教。从教生涯九年,既如流水般漫长,也如流水般短暂,有收获,亦有愁苦,有以下几件事,使我记忆犹新。

第一件是在2012年,我遇见了如意的人生伴侣。她是亳州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愿意定居亳州的主要原因;第二件是在我的带领下,一个全镇成绩排名倒数的班级最后竟然取得了排名第一的位次;第三件是我收获了学生、同事、村民等等的真诚相待,他们把我当作了朋友、亲人,村民们不时把家里的一棵葱、一篮红薯或几枚刚下的鸡蛋,悄悄送到我的宿舍;第四件是在工作之余,成功考上了某大学研究生。当然也有愁苦之事,因没有空调,在蒸笼一般的夏夜,在彻骨冰冷的冬夜,难以成眠……如今回想,倒是那段艰辛的岁月磨砺了我、丰盈了我。也正是这九年,我逐渐触及了亳州大地的筋脉和神经末梢,细致地了解到亳州厚土的人情风物,以及亳州乡民的衣食住行及精神品质。我不再是亳州的“过客”,而是亳州的“一分子”。

如今,我已三十有五,在亳州学院工作已接近五年,四年前买了房、结了婚,去年结束了租房生涯、住进了新房,整日上班到单位、下班回家都是操着一口顺溜的“亳州话”,与同事、小区邻居沟通交流,俨然一个地地道道的“亳州人”了。

魏武大道上车来车往、街灯通亮,由南向北漫长地延伸着。

此刻,特别想把多年沉淀在心里的话说给亳州听听:

我的亳州,这17年,你用美味佳肴滋养了我的脾胃,用春风细雨润泽了我的心田,用热情和包容浇灌了我的魂灵;这17年,我也把最绚烂的年华、奋斗的青春献给了你,把理想的种子播撒在你的厚土之上!

我的亳州,你一点都不薄!你不仅有待人之厚情,更有留人之魅力。今后,我将感应你的召唤,与你同心同向,追日逐月,奔赴山海!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