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当中,有两件事总让人觉得无比美妙,一件是阅读,一件是看海。倘若这两件事能够同时相遇,在海边摊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我想,那将是美妙之上又增添一层浪漫的氛围,让人想想就觉得十分美好。
在海边,踏上礁石,摊开一本路遥的《人生》。耳听海浪翻涌,眼观海鸟疾飞。清凉的海风穿过发梢,穿过耳朵,脚下任凭潮起潮落,翻页的声响与海浪声重叠,此前紧绷的神经,在这一刻突然变得松弛。心中的种种不解,都在文字当中找寻到答案,烦恼则被冲进了海水,淹没不见。
老实说,我称不上是一位读书多的人,只能说是位好读书的人。季羡林老爷子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当然,我远没有达到季老这种嗜书如命的程度,读书于我而言,只能算是个爱好。尽管读书的数量并不多,且极其肤浅,可我依旧乐此不疲,我觉得自己能够喜欢上阅读,并且坚持下去,本身就很幸运。
第一次读路遥《人生》这本书,是在大学毕业那年。猛然间从象牙塔步入到繁杂的社会,面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加之自身贫乏的社会经验,那时是一副茫然若失的状态,与《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简直是如出一辙。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农村老家,当上了民办小学教师,然而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重新当起了他的农民。失意绝望之时,美丽纯真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走入了他的生活,刘巧珍对他炽热而质朴的爱,打动了处在绝望之中的高加林。后来通过关系,高加林再次回到城市工作,遇到了他的女同学黄亚萍,与刘巧珍相比,黄亚萍活泼开朗又有文化,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心中萌发。刘巧珍曾多次来到城市找高加林,看到高加林单薄的被褥,刘巧珍带去了她自己铺的狗皮褥子送他,高加林见状很生气,因为城里人没人会用狗皮褥子,巧珍的一言一行让高加林觉得抬不起头,农村出身没有文化的刘巧珍,在这一刻变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高加林最终选择了黄亚萍,并把自己的选择告诉了巧珍。善良的巧珍含泪接受,却没有丝毫责怪高加林。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的工作最终还是被告发了,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都化为乌有,又重新回到了农村那片土地。灰头土脸的高加林面对家乡父老的安慰,面对已嫁作人妇的巧珍仍然为他的工作四处求人,高加林趴在地上大声痛哭起来,这一刻他认清了现实,也开始走向成熟。
伴着海浪声,几年后再次读起这本书,我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犹如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高加林。当我读到:“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手捧书籍,面朝大海,让人觉得人生真的很了不起,也觉得人生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关于浪漫,关于生命,关于时间,似乎是一个无法排序的命题,答案在哪里,路遥不知道,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书中有光,像海上的灯塔一样,那些曾经苦思冥想的迷惑,突然某天在阅读中得到化解,把模糊的感觉变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从此,你便重拾了你自己,那个最纯粹、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