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亳州杂诗》唱和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写在前面

我的老朋友、好朋友、知心朋友亳州二中高级教师、著名诗人李景琦先生走了,2024年3月21号那天走了!20天后,近在涡阳的我才听说。当时还不知道他去世的时间,非常痛心!

我和李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涡阳一中同事,相识相知相敬60多年了。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就是读书。1974年,李老师调回亳州二中,从此咫尺天涯,很少见面了。

然而我们在心里彼此装着对方,常在电话中忆旧话今。1992年暑期,我到亳州去,找到二中教师家属区,问了几人,都说不知道李景琦住处,爽性不再问了,逐户看门上对联,李老师写得一手好字。走过几家,那熟悉的字迹赫然出现在眼前,我推开大门进去,喊道:“李老师!”只听竹帘内李嫂笑道:“老李!杨老师来了。”字为向导,闻声知人,这是时间的篱墙隔不断的。

往事知多少,只说2020年10月,我收到李老师寄来《民国亳州杂诗》手稿。我爱不释手。91岁高龄的李老师还写出这么多好诗来,真是奇迹!经历民国时期亳州的人不多了,能形诸笔墨化为篇什的只有李老师一人。

这些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可当诗史来读。我一时高兴,在后面写了和诗,或加短评,或给李老师加简注。而今李老师走了,可惜没看到这些诗发表。现在我把它整理出来,作为对李老师的纪念,以寄托我的哀思。                                   杨光

1911年—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发生了很多让人永不忘怀的大事,一个是抗日战争(1931—1945),一个是人民解放战争(1946—1950)。这两次战争,都决定国家民族之命运,是由贫弱走向富强,由黑暗走向光明之转折点。

我生于1929年,恰好把中华民国分为前后相等的历史阶段。前十九年,我尚未出生;后十九年,那大部分处于儿童和青年求学时期,对社会上发生的人和事,不大关心。所以,所写内容,多出于家乡父老之口,耳闻目睹者,实属罕见。

数十年过去了。检诸史册,则因其“小”而缺乏记载;访诸耆老,则因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零落殆尽。所以,事实和时间,都可能发生差错。对此,我感到十分遗憾。

由于所写内容,属于社会各个方面,称之为“杂”,确名实相副;至于“诗”,则因缺少意境,而实感汗颜。如能借此把所写的人和事给人留下一点印痕,这就是我的愿望。

绑架马祥宾

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军师长马祥宾率部进驻亳州。军纪严明,深受人民称赞。1927年7月7日,直鲁联军用诈降计,将他绑架,逼他投降。他在东门城楼上,发表讲话,表示决不投降,亦不许抵抗,以免伤害百姓。后被杀于山东济南。蚌埠小南山立有他的半身铜像。

今日重过细柳营①,谯城父老忆旗旌。

兵不厌诈何能忘?惆怅东门陨将星。

①柳营:西汉名将周亚卡兵营。文帝前往劳军,无将军令,亦不得擅入。    

●杨光点评及和诗

直鲁联军:占据直隶(今河北)、山东的奉系军阀军队。1925年12月成立,李景林任总司令,张宗昌任副总司令。次年3—4月间击败冯玉祥的国民军,占领天津、北京。后张宗昌任总司令,部队不到两年间由数万人增至36个军,号称40万人。1927年2月南下支援孙传芳,接防上海。7月途经亳州,绑架北伐军师长马祥宾。1928年4月在第二期北伐中被击败。9月在河北滦县以东被消灭。 

何惜孤身救万家,一腔血溅满天霞。

今天蚌市矗铜像,灼灼长开一朵花。

在亳招募华工赴欧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中国段祺瑞政府招募十四万华工,赴欧参加协约国作战。法国战死者甚众,华工多拥有法国情妇。

别子抛妻何所为,漂洋万里赴戎机。

可怜十四万青壮,都是为人作嫁衣。

十四万人赴异乡,朝朝海陆运输忙。

几多战死男儿少,借与法人作义郎①。

①义郎:假丈夫。义:假的。

●杨光点评及和诗

华工赴欧参战,付出了鲜血与生命,应铭记他们的功绩,不可视为“为人作嫁衣”。

十四万人奔异域,中华个个好儿郎。

连天烽火硝烟里,纵死他乡骨亦香。

万里戎机罔顾家,男儿七尺化虫沙。

欧洲战场华工血,遥向西天一望赊。

青纱帐里杀东洋

抗日战争初期,亳州城被日寇占领,国民党县政府迁往城南八十余里之古城。每过一段时间,日寇出城向南杀掠,称之为“冲”。每次“冲”,出动的不过汽车数辆,步兵百余,骑兵数十骑而已。农历六七月间,高粱长成。人在高粱田中,如鱼游大海,是抗击敌人的最好时机。我游击队员称之为“青纱帐”,“游击队员之家”,或“绿色长城”。

立秋三日高粱地,遍野如丹照眼明。

人仰马翻“红日”①落,道旁处处是长城。

青纱帐里即家乡,华夏健儿日夜忙。

地设天生罗网里,满怀敌忾杀东洋。

①红日:指日本军旗。

●杨光点评及和诗

抗战歌曲,原来就有青纱帐之歌。第一首诗又翻出新意来,非诗词老手不可也。

青纱帐里布奇兵,游击男儿眼更明。

铁臂弯弓齐射日,昂藏七尺是长城。

纱帐天然张大网,高粱怒竖赤缨枪。

抗日健儿刀下鬼,古城送尔返东洋。

一间朝鲜人开的商店

约在1944年春,亳州大隅首稍北路西,出现一间朝鲜人开的文具商店。店主人为一对年轻夫妻。女主人容貌之美,为世所罕见。她身着朝鲜民族服装。下身着白色长裙,上身着粉红色短褂。端庄素雅,秀色可餐。古人形容美人,多用比喻。如曹子建之与洛神,曹雪芹之与警幻仙子,莫不如是。吾姑以“动如玉树临风,静如芙蓉出水”二句,以作效颦。主人之美貌,吸引了不少学子,前往购物。1945年初,商店关门,从此杳如黄鹤,不知去向。

艳色来东国,惊鸿动客情。

行人多驻足,学子绕归程①。

眉宇春山秀,双眸秋水横。

杳然如黄鹤,来去了无踪。

①绕归程:学生放学时,多绕路过其门,以睹秀色。                   

●杨光和诗

窈窕朝鲜少妇人,只看一眼便销魂。

儿童不解巫山梦,绕路纷纷过其门。

一瞥惊鸿留丽影,风流袅娜自东邻。

九天黄鹤排云去,不见伊人八十春。

日本浪人冈本

在我市经营的新街戏园

抗战十四年里,在沦陷区的亳州街道,依然歌舞升平,一派和平景象。

在亳州北关,白布大街东面,有一条与之平行的和平路(曾名席市)。它与白布大街之间有一条长不到百米的横街,名为新街,就是面积最大、历时最久的亳州戏园之所在。在抗日战争后期(约1940-1945),日本浪人冈本租下这个戏园,邀请外地剧团,来此唱戏。戏票上印有号码,除听戏外,还可获奖。一时买戏票成风。有人一次买许多张,自己在家里等着开奖。演出的剧种多为评剧。上演的都是经常演出的传统戏,反动、淫秽者,则未曾见。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戏园的演出无疾而终,冈本亦不知所往。

此间歌舞正升平,近处不闻争战声。

台上胭脂战场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是主是奴难辨身,清歌妙舞满园春。

此时正演南柯梦,君是醒人是梦人?

●杨光点评及和诗

妙,妙。讽刺所向,句句千钧。锋芒指向那些追逐笙歌、醉生梦死、认敌为友的梦中人!开戏园是日本文化侵略的工具,“东亚共荣”的招牌。

休将歌舞唱升平,笑脸盈盈腹剑生。

三十万人同日死,鲜红血染六朝城。

攻地为实燃战火,攻心为上管弦春。

歌声更比炮声恶,日本原是两面人。

京剧活动

民国时,爱好京剧者颇多,特别在知识分子中。人们称之为“票友”,演唱水平亦较高。其活动方式有三:一是“清唱”。即票友到一起,遂意唱几段,不化装。二是“彩唱”。即化装演唱,演成出的戏或戏的片段。参加者有生、旦、净、丑各种行当。三是“堂会”。即绅士、富商、官员在节日,或家有喜庆之事,招戏班和票友到家演出。某剧团女老生黄某因经常与票友某同台演出,产生感情,竟以身相许,嫁他为妾。

檀板轻敲寄兴深,满园歌舞满园春。

人生到处可行乐,借此闲时慰苦辛。

文人大多爱皮簧,粉墨妆成竞登场。

但惜曲高人和寡,中华国粹待发扬。

婉转歌喉舞袖轻,如痴如醉夜三更。

两情缱绻难割舍,嫁与伊人作小星。

●杨光和诗

弦管歌喉高入云,霓裳舞动玉环春。

含情脉脉檀郎唾,笑脸盈盈故作嗔。

泪眼红尘离乱日,笑歌园内太平春。

街头流落鹑衣客,看戏多为罗绮人。

我爱先生笔有神,诗如丝竹句生春。

此身宛坐笙歌夜,不饮刘伶也醉人。

晏公祠

咸平寺未毁时,隔街相对之民居墙上,有晏公祠。祠高尺许,宽七八寸。阁在墙上凿成,内有神像,如玩偶大小。峨冠博带,俨然高官。晏公名晏殊(991-1056),北宋名相,亦著名词人。他曾任亳州太守。何时有祠?立祠何意?均无考。

亳州咸平寺,殿宇颇巍峨。门对晏公祠,祠高一尺多。凿壁以为室,并无楼与阁。此祠何时有?历时有年所。立祠为何意?无人费琢磨。近日有所悟,来自佞佛者。大小成对比,抑官扬弥陀。佛称济众生,官家租赋多。我信无神论,不信神与佛。昔年每过此,口不念“南无”①。“燕来②曾相识,花落可奈何!”诗人与佳章,心中永不磨。

①南无(nāmó):表示对佛尊敬的用语。

②“燕来”二句:晏殊《浣溪沙》中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杨光和诗

大小何由对比之?寺祠创建不同时。

晏祠虽小心中大,宋代词坛秀一枝。

走马驱车欲所之,亳州城内晏公祠。

燕归花落知多少,齿颊留香千古词。

贤相亳城留胜迹,何时再见晏公祠?

雕甍曾照宋元月,独立花间有所思。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