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麦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又是一年的收麦季,如今已经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我,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就像动物到了迁徙的时候一样开始躁动不安,按捺不住地想起多年前在家乡割麦、捆麦、扛麦、脱粒、扬场的情景,有一种拿起镰刀奔向麦田的冲动。

乡下的农事里,最忙碌、最紧张、最辛苦和最难忘的活儿,自然要数收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没有收割机,那时候收麦都是人工用镰刀收割。在小麦成熟以前,多以家庭为单位,在村庄周围就近找到一块儿麦地,把还未成熟的小麦收割后,将地推平,家族里的壮年劳动力找出家里的石磙,套上绳子,几个人在前面拽着用石磙把地面压实,这就是收麦时的打麦场。

麦子成熟后,大人们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出了门,拿起磨好的镰刀、一大壶水,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到了下午天快黑的时候,用牛车、架子车、拖拉机把麦子拉到铺平的麦场里垛起来。

麦子收完,就要开始打麦了,把麦子平整地铺在麦场里,用拖拉机带着镇压器一遍一遍地碾压,然后把麦子翻一遍,再压,直到麦穗里的麦子都被压出来。最后用木杈把麦秸挑到一边去,把麦糠麦粒推到一块儿,就开始扬场了。趁着有风的时候,站在上风口的人拿着木锨,一锨一锨地扬起来,站在下风口的人,用大扫把扫去落在表面的麦糠,下面的就是麦粒了。

我参与收麦是从在麦场上玩开始的。大人在麦场上打麦,我和兄弟姐妹们就在麦场旁边嬉戏玩耍,把麦垛当成蹦蹦床蹦上蹦下。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开始捡麦穗、拢麦堆、装麦子、撑袋子。到了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就会跟着一起割麦子了,但是没有大人割得快,夜幕来临,我就和大人一块儿,睡在麦场里看麦子、数星星、听月亮上的故事。

收麦的时候,最害怕的是阴雨天气。一下雨,地里的麦子割不出来,割出来的麦子打不了,即使打出来的麦子,不及时晾晒也会出芽,这样一季的收入就没了保障。应对阴雨天时的一场场抢收就像是打仗一样,阴风怒吼中踩着泥泞把麦子拉出地里,拉着像是着了魔一样四处乱飞的塑料布,把他们摁在麦垛上面,甚至已经打出来了麦子,为了防止出芽,在地锅里一锅一锅地烤,这时候会让人你们忘记手臂上被麦芒扎得红肿的痛,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白天黑夜,忘记休息。

收麦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趣事,比如在麦地里遇到了一窝鸟蛋、一只兔子、一只野鸡……有时候也会遇到蛇,但我们一般不伤害它们,只是轻轻地把它们赶走。

真正在正式场合听到收麦的苦,还是上了高中以后。

我高中是在亳州一中上的,班主任李老师也来自农村,这位老师用最朴素的道理教育我们要奋发学习,在开班会的时候,他给我们讲:“你们要好好学习,来上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考不上你们就还是农民,想想我在农村收麦的时候,用牛车拉了高高一车的麦子,走在坑洼不平的田间小路上,稍不注意车就翻了,那么大一堆还要重新装车,这不可怕吗?学习不比这轻松吗?”

我最后一次割麦,是在上高中的时候。高中基本上一个月回家一次,遇到农忙的时候,回去得多一些。高二那年,收割机已经在农村普及了,但为了省钱,家里有一大块儿地决定用手割。周六下午回到家开始干,干到周日下午四五点,收拾好行李,洗把脸背着包坐上回城中巴车的时候才开始感觉到累,可能是因为长期没有剧烈劳动的原因,到学校的时候已经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现在收麦相对于过去,简单了几十倍都不止。大型收割机一上午的功夫,可以顶上几个壮年劳动力二十几天的辛苦劳作,既不需要“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又不需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但收麦依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任务,过去收麦时的干劲、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一直在传承延续着,会在干其他事的时候发光发热。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