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肥东县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里,安葬有怀珍奇、陈广泰、于德修三位亳州籍抗日英烈。近期,本报连续刊发报道,为三位英烈寻找亲人,引起广泛关注。
由于年代久远、相关史料稀少等原因,英烈寻亲难度较大,也很难收集到有效线索。本报记者没有放弃,仍然积极寻找,终于找到了涡阳籍英烈于德修的亲人,同时,英烈陈广泰的亲人,也有了新的线索。
多方走访找到英烈亲人
在合肥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有一块石碑上刻着“于德修,安徽涡阳店集张家庄人”。据了解,现在的涡阳县集镇并没有“张家庄”这个村庄,倒是有不少带“于”字的村庄,如“前于”“大于”“西于”“后于”等,从南至北分布在利辛县张村镇,涡阳县店集镇、临湖镇等。而据相关史料记载,这几个乡镇在民国时期都属于过店集乡管辖。日前,记者和市拥军协会会长李祥林以及我市知名烈士寻亲人、利辛县纪王场乡军服站工作人员张乾三一起,对上述村庄进行了走访。
在利辛县张村镇永光村于楼庄,我们找到了当过村干部的80岁的于修文老人,老人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对村里各家各户的人口情况掌握比较清楚,仔细回忆后,他表示,该村于姓没有“德”字辈,也没有听说曾经有村民早年出去当兵打仗没有回来的情况。
老人建议记者一行到涡阳县店集镇镇东村走访,那里有一个张庄,也许跟“张家庄”有关。在店集镇镇东村村部,记者见到几位镇村干部,他们均表示,此前看到亳州晚报的报道,已经进行了寻找,但是该村没有姓于的群众。该镇一位工作人员随后打电话和附近的临湖镇取得了联系,称该镇西于村西于庄有很多于姓人士居住。
在临湖镇西于庄,记者见到了该村两位80多岁的老人,两位老人表示,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曾经有三位村民外出当兵没有回来,一位叫于志连,一位叫于志亲,这两人年龄大些,出去时已经成家,还有一位年龄较小,只知道小名叫“小活”,大名不太清楚。记者想找其他老人进一步确认,但该村并没有年纪更大的知情者。正在为难之际,陪同走访的该村两委干部姚伟表示,隔壁的后程村有一位97岁的程效增老人,年轻时当过村干部,或许了解一些情况。记者一行随后赶到程效增老人家中,却没有见到老人,他最近被其子女接到了江苏省徐州市居住。
记者通过电话询问老人是否知道“小活”的大名,老人明确表示,“小活”叫于德修,比自己大两三岁,因为两个村庄紧挨着,两个村里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所以他对于德修印象比较深。据老人回忆,于德修十几岁时跟着弹花匠学轧花,无聊或者劳累的时候经常说,“我要去当兵,当天下第一军”,再后来就去了部队,但具体是自愿当兵还是被“抓壮丁”抓去的,老人已经记不清了。老人表示,于德修没有后人,他的同辈亲人也不在世了。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于德修四弟于成仙63岁的儿子于心伟,于心伟称,其父辈们都已去世多年,自己曾听父辈们讲过,自己是有个大伯,但更多的情况就不了解了。当得知自己的大伯可能是一名跟日本侵略者打仗牺牲的英烈时,于心伟表示感到非常激动和骄傲,有时间一定会去合肥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祭拜,让大伯早日“回家”。
发现英烈陈广泰疑似亲人
另一位英烈陈广泰也有了新的消息。市区魏武社区陈湾村的居民陈亮文拨打本报热线表示,陈广泰应该是其大伯,记者随后赶到其家中进行走访。据陈亮文介绍,其父亲兄妹五人,他的父亲陈广林排行第三,上面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现均已离开人世。陈广林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其父亲在世时曾告诉他,他还有一个大伯,小名叫“猫”,早年出去当兵打仗,再也没有回来。
“俺奶奶为了找俺这个大伯,眼睛都哭瞎了。英烈陈广泰的信息跟我大伯很吻合,不仅年龄接近,而且用‘广’字作为辈分的,只有我们这一大家。”陈亮文说。
记者来到谯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查找陈广林的档案信息,希望通过档案对此进行印证。遗憾的是,该局档案室保存的陈广林《复员建设军人登记表》上的信息,并没有提到他的兄弟姐妹。不过,从登记表上记载的“二十次战斗”“三次负伤”“四次立功”等信息可见,陈广林在十来年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为赶走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战功。
陈亮文表示,其父亲从战场归来,为了照顾自己残疾的奶奶,拒绝了工作安排,在家务农。贫穷年代,家中揭不开锅的时候,家人也曾建议他向政府要点救济,“父亲一瞪眼说,共产党还不够难的啊,咱们家不能给党添麻烦。”陈亮文说,从此以后,全家人恪守父亲的教诲,自力更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陈广林到底是不是陈广泰的弟弟?还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去佐证。希望掌握线索的读者以及英烈的亲人看到报道后,能及时与本报联系,让我们一起帮助英烈早日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