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水之畔,一座千年古寺的岁月沉浮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乘禅寺,位于亳州城区东南15公里处的大寺集,“大寺”正是因大乘禅寺而得名。

大乘禅寺,原名翟村寺。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亳州知事李先芳主编的《亳州志》记载:翟村寺位于亳州东南30里。大寺集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大寺境内出土的穿孔石斧、穿骨针及元代手抄经文碑、八棱子碑等文物证明,远在六七千年以前,亳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活。

文物标识牌。

大乘禅寺由来

据大乘禅寺门前的石碑记载,大乘禅寺始建于三国时期。曹丕称帝后,回到故里谯都省亲,在曹庙村(据传在亳州城东郊)大宴宾朋后,四处游看,未见寺庙,于是下令在不远处的涡河岸北建造一座寺庙,取名翟村寺。后经唐、宋、元、明、清多次扩建,民国时期规模最大,有九进六重院落,四周以青砖砌墙,每块烧制青砖上均印有“大乘寺”字样,角楼高耸,临涡而建,有一百多级台阶,从庙门直通涡河水边。右侧有条“神道”,传说是供庙中神灵所走之道,大寺村民称“神路嘴”子。

据村民们回忆,大乘禅寺未毁坏时,大殿门前有两座高大威猛的石狮子,站在寺庙墙外不远处,就能看见石狮子头。围墙内有一块长约2米、宽约1米的八棱子石碑,有帽有座,碑身正面刻字,碑身周围雕龙画凤。每到阴雨天,八棱子石碑就大汗淋漓,如同水浇。

寺庙主殿明柱上有副对联:“笑笑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大大大肚能容难容之量”,横批“阿弥陀佛”。主殿内为弥勒佛坐像,四大天王在两边护法。正大殿屋脊上有姜子牙瓷像,系坐像。姜子牙左手掌剑,右手拿索链,披发念咒在捉拿狐狸妖精。大乘禅寺后大殿明柱上书写一副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横幅“无量圣经”。两边建有东西廊房、禅房、藏经阁等。现有杭州灵隐寺碑记载:灵隐寺庙僧人曾到大乘禅寺进修。传说,在这里求愿很灵验,烧香拜佛的人是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大寺集举行庙会,进行敲钟、烧头香等祈福活动,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前来祈福平安。庙前东侧有一许家牌坊,据说上面刻有皇帝圣旨,还绘有八仙过海人物,牌坊一旁有一高大的石墩子,石墩上刻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

墙上的青砖上有“大乘寺”字样。

龙槐 凤槐 虎槐

围绕大乘禅寺,有三棵高大茂盛的槐树,当地村民根据其长势形状,分别称其为“龙槐”“凤槐”“虎槐”。

龙槐位于大乘禅寺门外,树枝高大,树身粗壮,两个成人方能勉强合抱。因树枝粗葱,形似一条盘坐的长龙而得名。龙槐树身下方长个天然树洞,上小下大如同盆状,洞里有水,长年不干。龙槐,是古代园艺师独创的形状,龙头朝东,尾西,由于龙尾太重,庙里僧人便在龙尾下用砖垒台托着龙尾。

凤槐位于大乘禅寺附近的赵家拐子,头南尾北,人称单凤朝阳。树上四季落满飞鸟,僧人便常在树下撒些谷子、麦粒供百鸟食用。由于凤槐枝丫茂盛,遮天蔽日,大寺集人常说:“一棵凤槐罩三街。”

虎槐位于大乘禅寺东500米处,据当地一位村民讲述,在宋太祖赵匡胤平西凉时路过大乘禅寺,见虎槐枝叶旺盛,便在虎槐下休息,临走起身提鞋时,在其休息的大块石头上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脚印非常清晰,大寺集许多70岁以上的老人都见过这个脚印。

大乘禅寺正面。

历经兴衰

明朝初期,翟村寺曾遭受水灾。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得知后,曾拨重金重建,从此翟村寺大雄宝殿增添了朱元璋的画像。传说清朝咸丰年间,有捻军兄弟二人被清军追赶,二人藏进大乘禅寺院内,清军未敢进寺,二人得以逃命。后来,二人带着钱物到此谢恩。清朝末期,由于战乱频繁,翟村寺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民国时期,在当地村民和寺内僧人的共同努力下,多方筹措资金,重修寺庙,用专门烧制刻有“大乘寺”的青砖垒墙,主殿顶用青色琉璃瓦覆盖,建有九进六重院落,大乘禅寺的名称由此延续。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大乘禅寺的神像被全部拆除。1972年,辛集公社建医院、粮站时,拆除的大乘禅寺砖瓦、木料被用于医院、粮站建设。1982年7月,大乘禅寺遗址获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竖立文保标识牌。2013年,一个曾在此居住过的外地商人,捐资重修了大乘禅寺。

当地人把大乘禅寺,简称为大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大寺集举办庙会,十里八乡的百姓前来赶会,人头攒动,香火不断。

大寺自古是中药材种植地,砂质土壤非常适合种植白芍、菊花、牡丹等药材,大寺行政村80%的村民从事中药材种植或者从事中药材经营。近几年,该村大力整治集市容貌,全力发展经济,深入挖掘保护历史文化,大乘禅寺逐渐恢复往日的繁荣景象。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