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借助信息海洋和强大算法能快速得到答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答案并非问题的结果,蕴含于问题中对世界的深度思考和对未知的探索,才是驱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燃料。
问题源自人们的现有认知存在局限。诚然,网络的发展为我们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提供诸多便利,打破了某些认知局限。同时,伴随网络发展产生的新时代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警惕人工智能”的讨论此起彼伏,信息茧房的影响有多深,技术发展的利与弊……这些问题正迫切需要解答。而另一方面,依赖轻松获取答案的方式,让我们变得懒于主动思考,被动地接收信息,这极大地削弱了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从而消解了问题本身的真正价值。
相比得到答案,问题的价值在于引导人对世界的深度思考。提问凝聚了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深化了我们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赤壁赋》中“主客问答”,苏轼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思考透露出复杂的内心世界;史铁生因残疾遭遇苦难,他在颓败的地坛中不断思考“我为什么出生”“怎样活”的问题,最终于生命轮回中发现永恒。而这些无数人不断提问,却始终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闪烁着人性思考的智慧之光。反观当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搜集大量对世界的客观知识,却无法用机械精美的语言建立我们与世界的深度连接。时代问题是披着技术外衣的人与世界、与自我的关系问题,因此,理性看待技术,深入思考问题实质,持续实践才是解决之道。
即使技术发展到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但人对未知的探索本能又会促使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屈原作《天问》,连续发百余问,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习俗制度,其探索精神可见一斑;徐霞客立志探寻山川自然奥秘,怀揣好奇与热情,脚步踏遍大江南北,留《徐霞客游记》供后人瞻仰,创多项最早地理记录;今人早已不满足于探索地球,将足迹扩散到广袤的宇宙中……天地何其辽阔,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意欲在一片混沌中寻找答案。正是由于人们对未知的不断探寻,提出问题,做出回答,循环往复,才能谱写出绵延不绝的文明发展史。
处在信息时代,问题并不会随着答案的快速获得而变少,唯有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未知的探索欲,方能消除问题迷雾,成为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