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医生对患者很负责任,找他看病我很放心。”“我第一次来看病的时候腿不能走路,都是孩子抱我上下车的,现在基本恢复正常啦。”
近日,记者来到亳州朱氏骨科医院,在等待采访朱氏膏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伟的间隙,从门前两位年长的女性患者口中,先领略了一番朱伟的“口碑”。
朱伟在为患者治疗。
身居小巷,声名远扬
朱伟的骨科医院位于市区建材街中段,在这栋三层楼房的大门口,一副木刻的对联“筋强骨健实乃顶天立地之本,妙方祖传只为悬壶济危一生”颇为醒目。
一位三四十岁的男性患者前来求诊。此人前段时间外出游玩不小心摔伤了胳膊和腿,本来没有太在意,但这两日疼痛感加重,这才迫切求医。朱伟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对其进行手法正骨,并为其贴上膏药。
在观诊过程中,朱伟利用手法握住患者手部,准确讲述出其相关病情,使得患者连呼:“神了!是的,是的。”
“年龄57岁,工龄50年”
“我1989年9月16日来到亳州,就在这里开诊所,到今年已经服务亳州父老乡亲整整35年了。”朱伟对当年来的日期记得非常清楚。朱伟的老家在河南省柘城县朱河坡,离亳州不远。选择来亳州开办骨科诊所,还有一段故事。
“进了朱河坡,不会捏也会摸,喝了朱河坡的水,不会捏胳膊就会捏腿。”这是朱河坡村流传一句顺口溜。朱伟表示,朱氏正骨在他们家已经传了八代,他们朱河坡村也因此颇有名气。“打我上小学起,同学都知道我家里是干这一行的,在学校里谁崴着脚或者扭着筋了,找到我,一般都能处理好,所以我今年57岁,已经有50年工龄了。”朱伟笑称。
“在我小时候,到我们家看跌打损伤的架子车,排队都能排一里路。后来,家里发现来看病的患者一半以上都是亳州人,为了让亳州的父老乡亲不再经受奔波之苦,家里决定让刚从北京进修回来的我,来亳州经营骨科诊所。”朱伟说。
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据朱伟介绍,朱氏传统正骨起源于清朝,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八代。朱氏一脉为避战乱隐居于河南柘城,从而将宫中御方及一些接骨理筋手法用于民间,开设正骨药铺“朱曦堂”。“朱曦堂”因其独特的正骨手法在当地颇具盛名。后经历代朱氏先祖潜心研究,融合民间特色技艺,形成了朱氏骨科手法与膏药相结合的完整体系。朱氏正骨自成一派,名扬鲁、豫、皖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代后人秉承祖训,继续为广大患者服务。
如今,朱伟的儿子朱博文也已经接过了父辈的衣钵。从小看父辈用这项技术治好了不少病人的他被家中寄予厚望:“他们希望我也能成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所以我也选择了骨科。”朱博文2017年毕业于河南推拿职业技术学院中医骨伤系,后到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深造。“医学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承,还有文化的传承,我会立足中华药都亳州,把朱氏膏药这一技艺传承好、发扬好。”朱博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