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知了猴”缘何变少了?

​ 天气干旱少雨,不利于“知了猴”生长、“出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炎热夏季,每到晚上,也是“知了猴”出动的时候。许多市民带着孩子钻进小树林,拿着手电筒,体验捉“知了猴”的乐趣。记者采访发现,今年无论是野生“知了猴”还是养殖“知了猴”,数量都明显减少。

市民扎堆夜捉“知了猴”

近日,每到晚上,在市区亳州二中西门对面的树丛里就热闹起来,很多人打着手电捕捉“知了猴”。

“你看,这是我刚捉的。”市民张先生用手电筒照了一下手中的小桶,里面装了一些“知了猴”。他指着周围说:“你看这一束束光,都是摸‘知了猴’的。很多人都是带着孩子来体验的,我也把我的两个孩子都带来了,让他们感受下我们那时候的童年。”

树丛内一片漆黑,记者只能用手电筒照明才能看到路。一路走来,看到许多市民拿着竹竿、小铲子等各种工具,在捉“知了猴”。“今年‘知了猴’比去年少了很多,很难找。”一位市民说。

当晚9点,记者离开时,看到马路边上依然停着许多电动自行车。“来这里捉“知了猴”的都是附近的居民,每年都来。”市民李先生说,“大家捉了‘知了猴’也不卖,拿回家自己炒着吃,据说今年价格涨了,1.2元一只。”  

天气干旱导致“知了猴”变少

亳州人称知了的幼虫为“知了猴”或“知了狗”,也叫蝉蛹、金蝉。夏季是蝉的主要活动季节,“知了猴”一般傍晚出土,并很快爬到树上,3到5小时内脱壳变成知了。

记者在网络平台查询发现,30只“知了猴”售价35.98元,最近销量非常大,有的店铺累计销量达5万多单,24小时内有300余人购买。

谯城区十八里镇侯桥村赵王河北岸有一片占地70亩的林地,种植有竹柳和无絮杨。这里是谯城区增产金蝉养殖场,负责人赵宗伟告诉记者,他从2019年开始养殖金蝉,从山东购买了30万根卵枝,把卵枝系在树干上,蝉卵在风吹雨淋的作用下落到树下面的泥土里,开始生长。

“‘知了猴’在土里靠吸食树根生长,所以我栽的都是根系发达的树木,给它们提供足够的营养。”赵宗伟说,今年的“知了猴”,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都比往年产量少了约三分之一,原因就是今年干旱少雨,树根水分减少,“知了猴”发育不好,成活率下降。另一方面,土壤较干,“知了猴”不容易“破土”而出。

赵宗伟说,一般6月中旬到7月中旬是“知了猴”出土的高峰期,入伏后就很少了,所以即使现在雨水增多,但无法改变今年“知了猴”产量下降的事实。

“知了猴”好吃,但也有禁忌

“知了猴”是夏季难得的美食,有油炸、烧烤等吃法,营养价值较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还可以入药。我国中药文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蚱蝉,味咸寒,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本草纲目》也有“秋蝉一个,地肤子炒八分,麝香少许,为末,酒服二钱,可治破伤风病”的记载。

医生提醒,“知了猴”虽然营养价值高,但也不易多食,吃多了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不适情况,尤其是过敏体质者最好不要食用。此外,其翅膀、脚上可能会携带寄生虫之类的病原物质,烹饪时一定要清洗干净并充分做熟。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