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安徽省标准地图上,淮河以北的版图显得一片空白,没有湖泊的痕迹,这与淮河以南湖泊众多的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代一些地图上,都标注这里曾有一个不小的湖泊名曰“清油湖”,或被称为“清游湖”“青油湖”。尽管湖泊名称有所不同,但是,都指向同一个地方,这种差异在古代地图中并不少见。
清油湖大致位置在涡阳县的西部和接壤利辛县的一部分,涡阳县是在清光绪年间设立,有部分地区是亳州分出的,查阅亳州的史料,应该能找到它的踪影。
我搜集了四部不同版本的清代《亳州志》。
清道光任寿世、刘开纂修的《亳州志》卷四《山川》中虽然没有清油湖的详细介绍,但是有相关的资料:
《亳州志》卷六《舆地志六》“山川”篇中记载:“入清游湖者曰三丈河……”
“芡河,在城东南八十里,首受清游湖水,东南流径花沟集,工记寺(公吉寺),至砖桥寺,入蒙城县界,东南流入淮。”
“芡河下流入淮,唯《凤台志》言之最祥,《凤台志》云:芡河即《水经注》之欠水,源出亳州东南百余里之清游湖……”
“三丈口河,在城东南六十里,西接油河、明河(古洺河)、中心沟,东流十里入清游湖。”
清光绪钟泰、宗能征纂修的《亳州志》,书中对芡河和三丈口河有同样的记载,并对三丈口注释:三丈口河今名三岔口(谯城区立德镇),是油河、洺河、中心沟等聚会之处。
清游湖在城父东南乾溪和芡河之间,故址在今涡阳县临湖镇、公吉寺、花沟等一带,今已无存,其地面仍被人曰“湖地”或“南湖”。可见,由此临湖地名的由来恐怕与清游湖有关。
翻阅清乾隆三十九年郑交泰、王云万纂修的《亳州志》中的《亳州形势》图,赫然清晰地标明了“清油湖”。
对欠河(芡河)、三丈口河有着相同的记载,在《卷之二:河渠》篇中,有了较详细的介绍:“清游湖、七湖,俱在城南之稍东,离城百余里,盛涨则合为一,稍落则分为二水,发时高公庙、彪里铺(今标里镇)、临湖铺、李门集、张村铺、篱笆集、楚殿集(今楚店镇)七之水俱注于湖,宽40余里,西接明河、油河之水;北流为彰水;稍东为龙凤沟、梭沟分流入余于涡;南通干溪沟,入于肥水;东南为欠河,达于淮,并分成乡间小沟归于肥水。”
清乾隆华度主修的《亳州志》只有七湖的记载。
旧时的《涡阳县志》中关于清游湖的内容和《亳州志》也有相同的记载。
以上史料都印证了清游湖的存在。依据史料记载。有人推算,该湖面积至少在30平方公里以上,比杭州西湖要大得多。成因主要是上游诸多河流汇到此处,但排水却不畅,所以才形成了湖泊。
一个面积不算太小却影响深远的湖泊消失在地图上,今天再也找不到它的踪影,而在原来的湖址一带只有诸多带有湖、沟等字的地名存在,像:花沟、临湖等等。根据相关专家分析,有两点主要原因:
一是黄河改道的影响,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夺涡河等,黄河水富含泥沙,对清游湖的低洼之地起到了一定的淤垫作用,使湖面不断抬高。
二是湖边居民的改造作用。由于饱受水患影响,人们不断治理,使湖底变成了良田。
清游湖曾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虽然现在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它的故事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中闪耀。
如今,在湖址旁已建亳州机场,将见证亳州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