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戏曲魅力 传播非遗文化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梆声古韵承千载,戏影非遗焕新彩”文化艺术服务团赴淮北、阜阳两市,专访戏曲传承人,探寻淮北梆子戏、花鼓戏、泗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戏曲要体现当地的精神内核,就要从‘根’上挖。艺术来源于生活,不深入到生活的底层,就挖掘不到真正的故事,不能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国家一级编剧、淮北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孙伟在接受服务团专访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戏曲创作经验。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晓燕带领服务团成员参观了中心的非遗项目及保护设施,介绍了全息影像等现代科技在非遗传播中的巧妙应用。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服务团成员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用镜头记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带领网友进一步了解淮北梆子戏、花鼓戏、泗州戏等皖北地方戏曲的特色,让更多网友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