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国有白杨林场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种养产业
“三白”加“一花” 增绿又“生金”
亳州新闻网讯 举目是郁郁葱葱的白杨,低头是青枝绿叶的白芍,金黄色的花生花散发着淡淡清香,远处的小白羊“咩咩咩”叫着……炎炎夏日,位于蒙城县的国有白杨林场,优美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白杨林下的花生基地一片翠绿。
白杨林场场长赵明坤介绍,林场总面积8384亩,栽植有白杨树、杜仲、栾树、元宝枫、红橡树、银杏等树木。林场与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引进经国家审定的无絮杨良种,累计繁育无絮杨150亩,“预计今年秋季可出圃一级无絮杨树苗30多万株,可满足林场和周边杨树更新造林需求。”
60多岁的侯宝成正在树下给白芍除草。他过去是林场的一名职工,退休后成了林场企业的一名工人。“一天有70块钱的收入,主要工作就是林下管理,除草、打药等,不算累。”对于这份工作,侯宝成很满意。
作为土生土长的林场人,侯宝成见证了林场的变迁。“过去树林下面都荒着,既不利于树木生长,也不美观。”侯宝成告诉记者,现在树林下面的地大多流转给了企业,企业种上了白芍。退休职工和附近村民可以在白芍地里务工,挣点零花钱。
白杨林下,花生地一片翠绿,金黄色的花朵点缀其间。“今年夏季虽然前期干旱,但后期雨水充沛,花生长势还不错。”花生种植户桂爱臣介绍,花生正处于开花期,需要及时追肥以提高产量。待到八九月份,花生收获后将销往蚌埠、阜阳等地,成为当地市民餐桌上的美味。
桂爱臣曾是林场的一名林业工人,林场改革时承包了50亩林下土地种植花生。“花生果可以卖钱,花生叶可以卖作青贮饲料,每年可为养殖场提供优质饲料50吨。”桂爱臣告诉记者,去年他种植花生和油菜,两季收入约9万元,今年肥料充足,两季预计可收入10万元。
在林场内的养殖基地,一群小白羊正悠闲地吃着饲料。“我们建有8个大棚,养了2000多只羊。这些羊吃的饲料里添加了杜仲叶,所以也叫杜仲小白羊。”养殖场负责人张新运说,目前养殖场年消耗杜仲叶150吨。
张新运介绍:林场有5000多亩杜仲树,每年夏季,养殖场都会收储新鲜杜仲叶,并将其按比例添加到羊饲料中。“这样养出的羊免疫力、营养价值、生长速度都得到了提高,而且肉质细嫩,很受市场欢迎,价格也比普通羊高。”
白羊售价高,养殖场的10名工人直接受益,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另外,周边村民采摘杜仲叶卖给养殖场,每人每年可增收1万元以上。”张新运告诉记者,养殖场每年产生200多吨羊粪,经过处理后变成有机肥,一部分用作林木的肥料,另一部分供应给周边的村民种植有机蔬菜。
这几年,白杨林场依托丰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白杨树、小白羊、白芍、花生“三白一花”特色林下种养产业。目前已流转出林下土地800多亩,种植白芍400亩、花生100余亩,养殖小白羊2000多只。“三白一花”,相辅相成,让林场更美,让林下生“金”,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
“通过发展‘三白一花’,林场每年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就业,累计为村民增收200多万元。”赵明坤说,林场现有无絮杨示范林400亩,6年可以间伐50%,10年皆伐,仅此一项,每亩每年可增收2000元,“另外,林下经济的发展,在增加林场地租收入的同时,每年还能为林场节约森林抚育成本20多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木本油料、林药、林菜、林禽、林旅、林下苗木花卉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023年,全市发展林下经济54.1万亩,其中林下种植50.56万亩、林下养殖2.36万亩、森林景观利用1.18万亩,林下经济产业效益达18.1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发展林下经济24.27万亩,林下经济产值约5亿元,林业总产值达44.7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