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涡阳县档案馆里,有两道150多年前的圣旨,这道圣旨是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九日大清朝廷颁发给陕西尽先补用都司马思让父母、曾祖父母的。
马思让是什么人?朝廷为何要颁发圣旨给他家人?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两道圣旨背后的故事。
赐封马思让父母的圣旨(部分)。
马思让其人其事
马思让是清朝同治年间的重臣,深得同治皇帝赏识。同治皇帝于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九日一天之内,连下了两道圣旨,足见对地方官员马思让的器重。据《涡阳县志》记载,马思让是涡阳县城郊区闸北人,青年时投清军,同治六年(1867),随豫军防守运河,先后任守备、马队营都司等职。与马玉昆收复乌鲁木齐后,晋升游击加副将衔。同治十一年 (1872),马思让官封陕西尽先补用都司,二品衔。后因母病回乡,在县城西北隅修“马氏宗祠”。宣统二年(1910)病故。
这两道清朝同治年间的五彩圣旨于20世纪50年代末“落户”涡阳县档案馆。从日期来看,这两道圣旨均为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九日所下。第一道圣旨的内容是封二品衔陕西尽先补用都司马思让的父亲为武功将军、母亲为诰命夫人,表彰其教子有方;第二道圣旨是封马思让的曾祖父为武功将军、曾祖母为诰命夫人,表彰其光大门风,积德行善,遗泽后人的风范。
这两道圣旨开首均为“奉天诰命”,正文部分每段皆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或“制曰”开头。一般明清圣旨开头多为“皇帝诏曰”和“皇帝制曰”。
根据《钦定大清汇典》记载:“凡大典礼,室示百寮,则有制辞。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蠡宪,则有诏有诰,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曰诰命。”“凡朝廷德言下逮,宣示百官曰制。”因此,“诏曰”是皇帝诏告天下重大政事;“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
赐封马思让曾祖父母的圣旨(满文部分)。
褒奖“持家有方”
两道圣旨均为五色织锦所制,上面织就数十朵祥云。由于年代久远及历史原因,圣旨周边已出现丝状或部分破损,汉字部分用黑、红、緑几种颜料书写,红字或为朱砂材料,个别黑字字迹已褪色难以辨认。每道圣旨横长约3.16米,竖宽0.33米,正文诰命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合于中幅书写日期,并钤盖“制诰之宝”,两个红色大印清晰可见。锦缎含有金黄、大红、咖啡等色,锦缎底纹有仙鹤、卷云等图案,雍容华贵。圣旨两端织成两条提花翻飞的银龙,“奉天诰命”四个篆字端庄古朴。并且圣旨上错落有致地布满提花织成的云团,云团的朦胧感给视觉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预示着这圣旨是从天而降,至高无上。
汉字部分为2厘米见方楷书,一幅写有“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闱之训”“马思让之父,义方启后,毂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钤”“怙恃同恩,人子勤思于将母;赳桓著绩,王朝锡类以荣亲。尔孙氏乃二品衔陕西尽先补用都司马思让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早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果见干城之器”。
另一幅写有“宣畅国威,统三军而奏绩;采甄世德,溯四代以推恩。积庆有源,流光自远。尔马贵田乃二品衔陕西尽先补用都司马思让之曾祖父,纯心抱质,善气储祥。丕建乃家,允肇弓裘于奕叶;克昌厥后,诞膺节钺于高门。爰贲徽章,俾扬令问”“德门积善,衍馀庆于后人;幕府策勋,锡殊恩于先世。家声克大,壶范攸昭。尔刘氏乃陕西尽先补用都司马思让之曾祖母,佩服女箴,娴明母道。惠风肆好,留遗训于闺中;令绪三传,毓奇才于阃外。爰颁茂典,俾阐徽音”。
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意思就是:马思让在军中表现突出,朝廷觉得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功绩,是因为其祖先有德,家中长辈为人忠厚淳朴,持家有方,所以家门昌盛,培养出了马思让这样为朝廷分忧解难建功立业的功臣。
赐封马思让父母的圣旨(部分)。
珍贵的“历史档案”
这两道圣旨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因年代久远,并没有收集到详细的记载。
据介绍,在被民间保存了80年后,1952年土地改革时期圣旨被涡阳县财政局土改工作队发现并收藏。极有可能是涡阳马氏家族历经数十年珍藏传承下来的,至于几易其手珍藏流传至今,对具体传承人已无从考证。
据涡阳县档案馆原馆长高汉雅介绍,这两道是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时期从一地主家发现的,当时财政局负责土地证的存档,由财政局一并保存。1958年涡阳县档案馆成立后,接收土地证存根(包括土地人口房产陈报书)档案进馆时,财政局一并将圣旨移交到档案馆。
因受时代的局限,以前对于圣旨的了解太少,对其研读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为增进对这两道圣旨的解读,充分理解其内涵,2003年1月涡阳县档案馆专门请当时的涡阳一中资深语文教师、对古文颇有研究的专家杨光对圣旨进行了译注,较难理解的词语一一予以注释,并将两道圣旨内容全文译成浅显易懂的白话文供参阅,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每一道圣旨都是一种古代文化的积淀,一段历史真实的缩影,一个时代的折射,一份研究封建官僚制度的典册,一个王朝由兴转衰的见证,一幅珍贵的历史特种档案。
回望涡阳县档案馆所藏圣旨,皇帝下旨褒奖、封赏当时封建官员的家人,鼓励重视家教,继承祖德,光耀前人,造福后代,树立积德行善、教子有方的楷模,彰显因父辈良好的训导,尊仁义,守纪法,蔚然兴起一代门风,为国家输送戍边卫国、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通篇虽有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等等封建思想的烙印,但其积德行善,尊仁义,守纪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