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5分钟,消防队就到了。在过去,得25分钟,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近日,提起前不久发生在邻居家因线路故障导致的一场火灾,谯城区十八里镇十八里社区居民梁家玉仍心有余悸。
十八里消防工作站消防人员在进行日常训练。
火灾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这支快速响应的消防队伍,正是我市创新建立基层消防安全治理体系的成果体现。长期以来,“远水难救近火”一直是火灾救援的难题,我市在全省率先改革,探索出基层消防治理的“亳州模式”。该做法受到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农村地区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易燃物、可燃物多,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火灾。城区消防站距离乡镇较远,在火灾发生时,仅靠乡镇兼职消防员进行前期处置,效果甚微。针对农村火灾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消防处置对策,刻不容缓。
2019年起,我市创新推行“一镇一委一站”基层消防安全治理体系,组建村镇消防应急工作站,打通消防安全“最后一公里”。
“一镇一委一站”即每个乡镇(街道)成立消安委、消防工作站。“一站”由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由消防救援机构给予业务指导,落实“五定”,即定岗位编制、定装备器材、定经费保障、定办公场所、定职能机制。
2020年6月,谯城区政府投资近400万元,将十八里镇原中心小学校舍改建成我市首座一级乡村消防应急工作站。
“当火灾发生,119指挥中心和镇消防队会同时接到报警,我们先行赶赴现场控制火情,大多数火灾都能及时扑灭。”十八里消防工作站专职消防队队长刘路路说,队里还有2名文员,履行火灾隐患排查、消防宣传培训等职责。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制定“一站一策”方案,采取选址新建、依托闲置营院改建、与派出所共建3种形式开展工作,每站至少增配1辆载水量5吨的消防车、配备至少5名专职消防队员,解决基层灭火救援不“专”问题。目前,全市98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立消防工作站,配备各类消防综合人员1030人。
同时,我市绘制消防安全风险精细化治理一张图,标注辖区单位场所、道路、水源等要素,优化最佳灭火救援路线,建立灭火救援基础资料台账,确保灭火救援高效指挥;自主研发“镇火哨”App业务系统应用软件,实现精准防控。
2020年以来,全市消防工作站独立或参与处置火灾事故1.2万余次,占全市火灾起数的61%,保护财产价值1.9亿余元。
“基层消防安全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我们将结合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推动建立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基层消防治理体系,持续提升基层消防治理能力。” 市消防救援局专业技术干部曹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