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纸张上的形式主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纸张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的一个“经典”。因为,或许有许许多多的“形式主义”都是通过“纸张”去传播、交流甚至是相互“取经”的;还因为“纸张上的形式主义”是导致“坐在办公室瞎指挥、乱拍板”的重要依据和主要“证据”。而当下“纸张上的形式”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表现,那就是纸张上的“文字上的形式主义”。表现无非如下方面。

一是上下通用的发文内容和讲话材料。甚至是把国务院的文件换个时间和地名“管用”到“村两委”。包括领导讲话换个时间和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政府基本上成了其领导下的级级政府的文字材料“总撰稿”。二是异地“通用”的发文内容和讲话材料,甚至外省、外市、外县、外乡镇的发文的材料、领导的讲话,换个时间换个地名(粗心大意者,发在网上的文件甚至地名都懒得换了)都能“通用”。如此以来,异地的经验、方法、思路都可“拿来主义”,都可立马“全内容”借鉴使用。三是发文内容及领导讲话成为秘书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同行就看谁会抄”的施展平台。跨省、跨市、跨县、跨乡的“文件、讲话”,“内容差不多、格式差不多、问题差不多、办法差不多”,乃至“关键词差不多”;且有领导讲话“假(不结合实际)、大(吹牛多、水分大)、空(正确的废话多、无聊的套话空话多)”;还有“套文件多、发文件多、要数字多、定指标多”。我曾问及基层的一位统计局长说:现在的统计局长也不好当,可要实事求是报数字哦!这位统计局长很吃惊又很轻松地看着我:好当,都是上面传真个数字“统一好的”。哦,传真个数字,也是“纸张上文字”作的怪呀。

因出身于体制内,退休之后跑了一些地方,每去一处总要和当地“体制内”有意无意聊聊或“看看”。偶尔条件满足,也翻一翻曾经非常熟悉的“领导讲话”之类。哪怕身处异乡遥距桑植几千里,特别是“领导讲话”之类,通通的华丽的词藻不少,“新颖”的提法或观点也不少,但是,若把这些“提法”、“观点”拿到实践中去用去“考量”,管“用”的、管“考量”的却不多。聊得多了、看得多了还不难发现,这“地方”也好、那“地方”也好,哪怕相隔千百里,华丽的辞藻“清一色”,“美言”的腔调格式“清一色”,“新颖”的提法观点思路甚至也会“清一色”。真有“形式主义”泛滥了,形式主义“花样多了”,但形式主义“万变不离其宗”之感。是呀,变来变去,如文头纸张的变化也是变,但其结果没变,仍是个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

人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同,但人的“绝境的境遇”却是“共同、共通”的地方。似乎形式主义也有这么个特点,即就工作而言,各个地方的“实干、实绩”各有各的不同,但“形式主义”,当然包括“形式主义的形式主义”、“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都大有“相通、相同、共性、共类”的地方。人是政治动物,“政治”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甚至也能包含了“形式主义”,不是吗?形式主义不就是“政治”的产物吗?只不过是“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糟粕”而已,是政治机缘中的一种“投机”而已,是政治“需求”中的一种“偏激”、“顽固”而已,是政治“思想”中的一种“虚荣”、“虚假”而已。刚刚举办的巴黎奥运会在媒体及观众的欢呼雀跃中又出现一个新词“高能感”,联系在我们身边老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形式主义”,还真有“形式主义高能感”的感触。

仍以“领导讲话”类型的“纸张上的形式主义”为例。“华丽的词藻”、“高调”的提法及观点,若拿到实际工作中“运用、考量”,管用管使的、出“实”出“效”的却不是太多。为什么呢?是因为“纸张上的形式主义”太多,并且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逻辑”和“行为习惯”。再比如文件、讲话中老是出现的“内容统一、格式统一、关键词统一”或“问题统一、原因统一、办法统一”,亦或是“上下级发言内容统一且拿到哪个地方哪个层级都能使用”。如此种种,纸张上的形式主义在办公室、会议室、打印室乃至“一把手”的办公桌上随处可见。究其原因无非这几个方面:秘书代笔代劳的多,“自己”动笔思考的少;闭门造车、移花接木的多,下基层深入调研、事实求是的少;外地经验照抄照搬的多,结合本地实际深研提升的少;华丽词藻花拳绣腿的多,朴素求实出实招念实经的少。加之层层的“纸张上的形式主义”客观“上推”、主观“上逼”,便使“自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同时,源于上级及广大老百姓反对形式主义又“急、狠、准”,更使“自己”学会了“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于是,在我们的工作中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蜻蜓点水点的深、飞的快”、“走马观花观的多、跑得快”等“反逻辑”的“形式主义的形式主义”。个别地方,少数“领导”因为“也想干点事、能力真恐慌”而导致其辖区一方形式主义泛滥。甚至出现了“市如此、县这样、乡迷糊、村马虎”的“劣氛围、坏土壤”。最终导致工作效率和质量“双滑坡”,工作措施和实绩“双掉队”。

反对形式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纸张上的形式主义”,应当也是一个“突破口”。因为“纸张上的形式主义”就是“案头上的形式主义(擅长编数字)、笔头子上的形式主义(热衷画圈踢皮球、热衷“文字材料上经验”)、桌面上的形式主义(喜好听汇报、记数据)。把这些“办公室内的风气、陋习”都戒除掉,并且难度又不大呀。岂不既省了纸张和打印的耗损,又在反对形式主义方面迈开了一大步。

虽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胎双生,但形式主义和自由主义也有撕不清、撇不明的关系。如“我下乡我就是要前呼后拥”、“我签字我就是要画画圈圈”、“我听汇报我就是要仔听细问烂琢磨”、“我当官我就是要这样”,“身为一岗双责多责全责,难道没一点自由选择吗?”如此以来,“办公室的形式主义”又演绎出了“一言堂的形式主义”。明明一句话就可定乾坤,偏要“一言堂重要发言到天黑”。有基层的同志曾比喻“一把手”开会:“三分钟的会、三小时的累,三五人的会、三五十人的陪。”

形式主义的“翻新花样”和“方方面面”,又不得不涉及一个问题,且听起来好像是不沾边、不打嘎的问题,既“人性”。人性都有“虚荣、自私、忌妒”的一面,但就一个共产党的干部为民服务谋福祉、干事业而言,完全可以不必要把人性的“虚荣、自私、忌妒”表现在富民强国的干事创业上。比如表现在体制内少数“公仆”身上的“装(装腔作势)、假(不真实、表里不一)、虚(虚伪虚假、会“真”演戏)、空(说来说去、“干”来“干去”,结果却什么名堂都没干成),这也许就是已被“坊间”调侃成为的“形式主义的形式主义”。现实世界、现实生活是一个“万象万花筒”,一个“形式主义”被“反治”多年,到头来却被形式主义的“万象万花筒”所“反掣”,实在是一种“尴尬和悲哀”。在此,笔者也再一次呼吁,反对形式主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从“骨子里、人性里”转变观念、深化认识,主观能动“狠改、彻改”。不然,真要撵不上“形式主义翻新花样”的脚步了。

作者:利辛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马瑛

编发:亳州新闻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