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淮北二地委的减租减息运动始末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如何团结全国各阶层人士一致抗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别是如何组织动员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中的广大农民抗日保家,建立广泛的农村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问题。

1944年8月,彭雪枫、邓子恢领导的新四军四师,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向豫皖苏边区挺进,打通被日本侵略军隔断的淮北抗日根据地与华北、陕北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恢复扩大淮北抗日根据地。四师2个主力旅挥师从东路西征,经过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打垮了顽军的进攻,取得了小朱庄、八里庄、保安山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顽军13000余人,进而重新恢复了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是年11月,经淮北边区党委批准,组建了中共淮北二地委、二分区,辖亳县、宿蒙(含蒙城)、永涡(含涡阳)、永城、萧县、宿怀、宿西 、夏邑等8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刚刚建立的淮北二地委、二分区,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新恢复的抗日根据地缺少干部和人民武装,群众基础不牢固,且根据地的党、政、军各项建设都不完备。同时根据地还处在日寇的包围之中,敌伪顽随时有可能发起进攻。为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淮北边区党委于1944年12月7日,适时作出了《关于开展路西群众工作的指示》,号召路西全体党政军抓紧时机,将广大群众组织起来,集中全力,开展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广泛的群众运动,为路西淮北二地委抗日民主政权的生存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淮北二分区抗日民主政权所属8县,1941年前曾为抗日根据地。我军在实施战略转移后,该地域又落入日寇之手,遭受到日伪顽更加严重的摧残,生产力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广大农民依赖生存的土地相对集中在少部分大地主手中,绝大多数贫雇农靠租种大地主的土地生活,地租奇重。他们不论是包租或分租,辛苦一年下来所得无几,生活极端困苦。如遇到灾荒之年,就要倾家荡产,外出逃荒要饭。深受剥削压迫、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贫雇农,强烈要求抗日民主政权减轻他们的负担,合理分担地租。1944年12月11日至17日,淮北二地委召开了路西第一次地方工作会议,分析了路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制定了广泛发动群众,普遍实施减租减息运动,解决广大贫雇农民生问题的规划,颁布实施了减租减息工作条例和办法。同时进行根据地各项建设工作,组建乡村级基层政权,巩固壮大整个根据地。至此,拉开了淮北二地委领导的减租减息群众运动的序幕。

淮北二地委领导的减租减息群众运动,在8个县有效地开展起来,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重点示范阶段。地委选择了永涡县曹市区曹市乡的两个保作为试点,组织了减租减息群众工作队。

试点的工作方法和步骤是:首先扎根串连,进行三方面的宣传发动。一是工作队员挨家挨户访贫问苦,宣传我党的抗日政策,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保家卫国,赶走日本侵略者。针对我军东撤后,这一地区遭受顽匪摧残较重,群众怕新四军站不住脚,工作队召开了群众大会和旧保甲长会,从各个层面上发动群众。他们宣传全国抗战的大好形势,说明新四军这次来,是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减租减息,改善民生;鼓励广大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举打败日本侵略军,很快消除了群众的疑虑。二是工作队员积极进行访贤工作,在群众中寻找有一定威望、办事公道的穷苦人,帮助他们打破宿命观念,查找穷根子,进行阶级教育,很快提高了他们的觉悟。然后利用这些被突破的少数人做骨干,做其身边群众的工作。这样在乡村很快组织起佃户小组、农救小组,为减租减息群众运动做好组织准备工作。三是向开明绅士宣传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说服动员他们积极执行减租减息法令。继而,在各方面基础性工作都比较成熟后,以各佃户小组、农救小组为基础的群众运动队伍,便主动开展向地主要求减租减息、增加工资的斗争。农民群众减租减息增加工资的标准是:二五减租、分半减息。即原每缴100斤租,现减去25斤;借1元钱的利息,现改为一分半。根据贫雇农租种土地的情况,包租一律实行二五减租,一季租改为两季承付,麦、秋季各半,且满收满缴,半收半缴;原先实行五五分成的分租改三五分、六五分,四六分改三七分,倒三七分改倒四六分。与此同时,改钱资为粮资,增加雇工工资,大领工工资600斤至1200斤,工资麦秋季各半领取。

整个斗争是以群众出面为主进行的,大家一起到地主家要求退粮,实行集体退租多数中小地主慑于我抗日政府的威力和群众斗争的气势, 减了贫雇农的租子。一些大地主和恶霸则胡搅蛮缠,不愿减租,并公开制造谣言,背后威胁群众。为了打击这些地主坏分子的嚣张气焰,确保群众运动迅速、健康发展,地委工作队组织群众,召开说理斗争会,同不法分子进行撕破脸面的斗争。主要是由苦主上台控诉地主压迫剥削的罪恶,迫使他们低头认错,答应“双减一增”。对个别罪大恶极、顽固不化的分子,依照法令,抗日政府予以严惩。这样,贫雇农的政治、经济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参加群众运动的积极性更高。

随之,工作队引导翻身起来的贫雇农,也成立自己的组织——农救会,发展乡村地方抗日武装,成立了自卫队、看家队,捍卫减租减息胜利果实。对运动中的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发展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党组织。待全保普遍进行“双减一增”后,即对旧政权进行改造,由农救会从其骨干分子中选择出积极正派、具有一定能力的贫雇农作为候选人,推荐给村群众大会,正式选举产生出新的乡保政权。二地委在永涡县曹市乡两个保的试点成功经验,很快得以推广,较好地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各县也都纷纷效仿曹市减租减息经验,选择典型村庄,开展了减租减息试点工作。通过一段较短时间的工作,各试点村群众普遍觉悟起来,积极地开展群众减租减息增加工资运动,大部分的试点村庄均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1945年春节过后,风起云涌的减租减息运动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全面铺开阶段。春节刚过,二地委总结了各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确立在当年午收前,各县仍以减租为中心,在一般地区要做到普遍,中心地区力求深入的工作方针,以帮助群众度过春荒、解决生活困难为突破口,在下辖8县的大部分区乡,全面铺开减租减息运动。各县或是从机关抽调人员,或是把试点村庄的骨干加以短期培训,然后组成工作组,派往一些力量薄弱的乡村去开展工作。淮北二地委还从皖东北调派来一批具有群众工作经验的区乡干部,充实到各县帮助工作,推进减租减息工作更加顺利地在全区铺开。各县根据各自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在敌强我弱的区域,如宿蒙的南坪区抓住几个点打开局面;在较巩固的区域,如永涡的曹市区、宿蒙的板桥区、坛城区则全面开展,以重点突破来推动全面。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二分区下辖的8个县,均建立健全了农救会、民兵自卫队、基层党组织及基层政权,削弱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据粗略统计,全区减租的佃户近5万户,减租退粮160多万斤,增资粮50万斤,加上减息、生产救荒,共折合粮食400万斤以上,受益几十万人。

1945年午收后 ,高亢激昂的减租减息运动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查漏补退阶段。淮北二分区 8县在普遍实行减租减息的基础上,对前两个阶段的运动,开展了查漏补退、公平负担工作,保持面对面说理斗争力度不减,重点解决好个别贫雇农负担过重的问题,巩固减租减息运动成果。对经过减租后地租仍高的贫雇农,责令地主降低租额;对过去旧债利过本者,停利还本,对利倍本者,本利停付。对那些违抗减租减息法令,搞明减暗不减的恶霸地主,进行说理斗争。如宿蒙县在马圩子村召开减租减息万人大会,让受苦群众纷纷上台诉苦,斗争了地主马福俊,要求减租减息,迫使其减退租额,有效地推动了减租减息运动向纵深发展。

淮北二地委领导的减租减息群众运动,于1944年底开始,1945年春全面铺开,一直持续到 1945年秋。整个减租减息群众运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减租减息运动,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使根据地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抗战时期,农村中的广大贫雇农很少占有土地,地租和税赋又极不合理,加上战争的侵扰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群众生活极端困苦,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以前我军也曾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但由于没能及时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群众没有真正站起来,根据地没能得到真正巩固,导致在1941年反顽斗争中处于不利局面,不得不撤离、转移到津浦路东。1945年春秋之际的减租减息运动,适应了农村绝大多数群众的需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安定了群众生活,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了实惠,生活得以改善。翻身得解放的群众交口称赞新四军带来了春雨。通过减租减息,广大群众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翻身求解放,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他们纷纷组织起来,参加农救会,加入地方自卫队,使抗战保家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当时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些顺口溜:“减租过新年”“一年强一年”等。同时,减租减息运动成为发动群众的一条成功之路,在进行减租减息的地方,群众工作少走了许多弯路,发动群众的过程要比其它地区缩短很多。经过动员组织起来的群众,主动投入到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工作中来,路西抗日根据地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减租减息运动,完善了根据地党、政、军、群各种组织建设,使根据地迅速得以巩固壮大。在减租减息运动中,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通过培养和锻炼,被吸收为党员。淮北二地委自成立到抗战胜利,党员由几百人发展到7000多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来自减租减息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党组织的力量壮大后,在农村普遍建立了党小组和乡支部,至1945年秋,全地区已有基层党支部379个。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摧毁了旧政权体系,建立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层政权,全地区共建有57个区,438个乡政权,并在减租减息积极分子中挑选办事公道、群众信任的人担任了正副乡长、农会主任、民兵队长等领导职务,如雪涡县龙山区阎洼庄仅有140多人,就有20多人出来工作,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层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信赖。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积极性,纷纷成立各种武装组织,武装自卫、看家防匪,保卫胜利果实。全地区建立县总队、区队、乡队及基干民兵各级武装,如宿蒙县共有武装力量8000多人,雪涡县有精干武装力量3000多人。在全地区范围内共组织百余次较大对敌武装斗争,参加群众数万人次。另外全地区还有人数达几十万的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多种群众组织。整个淮北二分区经过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建立健全了群众团体、民兵、政权、党的组织等四大组织,完成了革命武装、革命政权、革命群众团体及党的建设等四大建设,达到了迅速巩固壮大路西根据地的目的。

减租减息运动,充分验证了党在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伟大正确性。党中央在洛川会议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决定暂时放弃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制定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村土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为中心的农村土地政策,作为抗战时期我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进而组织动员民众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政策。按照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淮北二地委在减租减息运动中,一方面把农村中占大多数的贫雇农作为抗战的基本力量,在抗日的前提下适当解决民主民生问题,提高广大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采取积极有原则的让步,保障了地主阶级和其他阶层的基本权利和利益,达到了争取和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的目的。实行减租减息,使贫富阶层增强团结,可以提高生产。通过减租减息,许多爱国开明人士加深了对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他们积极抗日,参政议政。如宿蒙县参议会成立时,开明绅士任永庆任副参议长,一部分地方中上层人士方同年、杨崇武、张思文等20多人为参议员。他们以实际行动与各地方党组织团结共处,为民族解放作出了贡献。正是由于二地委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制定的减租减息政策,较好地调整了农村各阶级关系,真正调动了农村各阶层人士的抗日热情,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有效实施,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有了较快发展,从而巩固和完善了抗日根据地。二地委、二分区的成功实践,验证了减租减息群众运动符合当时中华民族抗战的实际,验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伟大正确性。


(责任编辑:赵菲菲)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