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手机,显示的气象信息有差异
天气预报,“我们”为啥不一样?
夏秋之交,天气变化频繁,每天的气温高低,有无雨水,是很多市民重点关注的信息,而手机是人们获取天气信息的重要渠道。有些细心的市民发现,不同品牌手机自带的天气预报信息有时并不一致,而且手机上查询的天气信息,经常与实际天气情况不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获取更加准确的天气信息呢?
不同品牌的手机,显示的天气预报信息有差异。
多种因素导致手机天气信息差异
8月28日,记者在自己的手机上看到,当日天气为阵雨转多云22℃~29℃,而查询另外两部手机发现,当日天气分别是阵雨22℃~29℃和阴天、22℃~28℃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不同手机的天气确实存在差别。
对此,市气象部门解释说,不同手机天气信息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手机自带天气软件数据来源不同。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是由与手机厂商合作的天气软件采用公开气象数据而直接生成,并不是当地气象台的实时预测数据,甚至有的手机上天气软件用的数据都不是中国气象部门提供的,例如苹果手机自带的天气APP,官网显示其10日天气预报来源为自家的Apple Weather,极端天气信息由和风天气提供。
而且,各家软件平台的预报算法也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常用的数值模式有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开发的CMA系列的全球、区域和专业数值模式,包括确定性预报和集合预报结果,还常用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区域中心开发的区域数值模式,以及欧洲预报中心(ECMWF)、美国(NCEP)、德国(DWD)等其他国家开发的数值预报模式。采用的数值模式不同,形成的天气数据也会有所差异,并不会和所在地气象部门的实时预报完全一致。
当地气象部门天气预报更准确
据市气象台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的天气预报采用的是逐级指导和逐级订正的方式,比如我市的天气预报,省气象台的预报员会先在中央气象台的指导预报基础上进行订正,形成省级指导预报,市气象台的预报员又会在省级指导预报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特征再次订正,形成市级的最终预报产品,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外发布。但是,手机自带的气象软件大多是靠卫星或大数据模拟计算结果直接输出而来。所以,天气预报应以气象台发布的信息为准。
手机天气软件的刷新频次,也与天气信息准确性密切相关。
如果软件更新频次高,显示的天气预报就会不断调整订正,如果软件更新频次低,显示的天气预报可能6小时或者12小时才会更新一次,这种情况下遇到突变天气可能就会预报不准确。
目前,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比较准确的是48小时内的预报信息,参考价值较大的是7天内的预报,10天以上的预报只能大概了解情况使用。而手机自带的天气软件上却有15天甚至40天以上的天气预报,参考价值不大。
天气预报越来越严谨精准
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部门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制作、订正和发布也越来越严谨。
首先,卫星和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观测天气的手段。此外,探测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气候探测装置变得更加精准,从而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基础数据。
其次,从气象观测、数据收集到综合分析,每一步都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基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等实况数据分析,结合多家数值预报结果,省、市、县气象工作者结合本地实况对预报结论进行订正,并采用实时更新和滚动订正的数据处理方式,为公众提供更准确的预报服务。
最后,基于天气雷达、卫星等资料,各级气象工作者为政府及公众提供更加精细的预报服务。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通过12379、96121等平台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做好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尽管天气预报仍然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气象部门会尽最大努力去提高预报的准确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民众的生活。”市气象部门建议,公众要以官方发布的气象信息为准,多关注当地气象部门滚动更新的预报,特别要注意重要预报预警,尽量避免天气变化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