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延斌:领导抗战时期亳北区对敌斗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在亳州这片土地上,当人民受到日寇来犯,被百般凌辱的时候,无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奋起抗争,展现了不惧牺牲的爱国精神,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抗日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我市抗日战争史上,革命前辈姜延斌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一位孤胆英雄,仅带着一位通信员和两件武器,就深入虎穴,建立根据地,开展对敌斗争。姜延斌于2023年2月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1岁,记者有幸在2022年,老人100岁时,电话对其进行了采访,听老人讲述了那段血与火的斗争故事。

“一杆半枪闹革命”

1944年1月,针对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残酷性,新四军四师为开辟皖豫革命根据地,在河南龙岗集组织一千多名干部进行培训,把革命的火种传播到皖豫苏各地。河南确山县干部姜延斌接受指示,到永城商丘亳县北成立一个区大队,建立桥头堡,打通和华北联系的通道。

第二天,姜延斌就带着通信员小王出发了,身上只带了一支短枪和一支老套筒,后人戏称他是“一杆半枪闹革命”。他俩从培训基地走了七十多里路来到了界沟集,找到了开药店的地下党鲁博华,接上头以后,一起研究了建立红色根据地的行动计划。他们一致认为,首先要在芦家庙一带打开局面,搞几次能引起轰动且有影响力的活动,加深群众对新四军的认识,提高共产党的威信,使受苦受难的群众看到新生活的希望。

说干就干,姜延斌和小王都穿上了新四军的军装,利用逢集的日子来到芦庙集的火神庙前。这是一个丁字形大街,是最繁华的地方,姜延斌站在桌子上,慷慨激昂地宣传革命真理。他说:“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又回来了。大部队都在后边,乡亲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临了。我们要在这里建立一个为乡亲们谋福利的区政府。不要看我们现在只有俩人,这街上好多都是我们化妆的便衣队,不管是推车的,挑担的,卖菜的,住店的,轱辘锅里卖饭的,都有我们的人。”

当时围上来上千人听讲,突然从杜庄方向传来了枪声,人们都纷纷逃命。姜延斌临阵不惊,仍然在大声宣讲,等敌人打到南门外,他才开始向北门撤退,一直跑到雷庄,后边几十个日伪军还紧追不舍。他跳墙来到一家农户,正赶上一对母子正在推磨,姜延斌当机立断,把枪藏在磨坊一角的麦秸秆子里,他用手在墙上抹了一把灰土,抹在脸上,抓起磨棍推起了磨。那妇女对儿子说:“你还不快走!”她儿子刚走不久,就来了几个日伪军,他们问:“看没看见一个拿枪的新四军过来?”那妇女一边箩面一边答道:“从那边小路上往河里跑了。”好在,敌人都不认识姜延斌,他在乡亲们的掩护下,躲过了一次灾难。

之后芦庙逢集,姜延斌照样去街上宣传。然后宣布亳县北区政府成立,他任区委书记兼区长,鲁博华担任副区长,鲁博华的弟弟鲁瑞华担任大队长。此举在芦庙方圆几十里产生了强烈反响,那些深受欺压的老百姓纷纷报名参军,一下子报了四五百人。姜延斌从中挑选了一百多名年轻力壮的,编成10个班,初步建起了自己的队伍。

夜袭伪区公所

队伍训练了10多天后的一天晚上,有人报告说,芦庙集正南方向有个小奈集伪区公所,驻扎着保安队员40多人,区长姓杨,作恶多端。

得知此消息后,当晚姜延斌就和鲁博华等人商定,深夜偷袭伪区公所,消灭这伙敌人。他们绑上梯子,带上队伍,连夜出发,大约凌晨四点钟就赶到了伪区公所驻地。姜延斌第一个顺着梯子攀上墙头,看到院里没人,屋里亮着灯,然后他就顺着墙根的麦秸垛悄无声息地滑到院里,把大门打开,把队伍带进院里。他们摸到亮着灯的房间,门虚掩着,一看一屋子人都在睡大觉,烟枪在床上放着,墙上还挂着枪。姜延斌给鲁博华使个眼色,手持手榴弹冲进屋内,通信员小王举起枪,姜延斌大喝一声:“不许动!”,40多人从睡梦中惊醒,看到这阵势,一个个吓得筛糠似的,全部做了俘虏。此役缴获了27支枪和一些子弹,和敌人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4000多块大洋。紧接着,姜延斌找出那个作恶多端的杨区长,下令枪毙了他。姜延斌告诉其余的人,愿意参加新四军的留下,不愿意参加的每人发两块大洋回家,又有一部分人参加了部队。打扫完战场后,他们背着缴获的枪支、弹药和大洋,迅速转移到芦庙集的董六庄。

在董六庄,姜延斌把缴获的27支步枪分发到各个班,天天训练部队,同时着手组建地方政权,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攻打伪据点

过了一段时间,新四军的34团来了。34团的负责人和姜延斌商定,消灭驻扎在芦庙集正西的董楼和三里湾两个据点400多人的伪军。34团分出一个连交姜延斌指挥,负责攻打三里湾据点,34团攻打董楼据点。当晚从九点多钟一直打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多钟,我军以牺牲20多人、伤十余人的代价大获全胜,击毙敌人七八十人,缴获400多支枪、大量弹药和手榴弹。为武装姜延斌发展起来的这支农民队伍,34团留下了200支步枪,10挺机枪,子弹和手榴弹若干。

有了装备,姜延斌又发展了更多群众参加部队,成立了第二连,部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为解决服装问题,姜延斌从各个集上找来裁缝,做了400多套军装,这支农民的军队,穿上崭新的军装后也成了货真价实的“新四军”。后来,姜延斌又相继组建了芦庙乡、小奈乡、界沟乡、黄冢乡、宋集乡等基层政权,新四军在亳北的乡级政权发展到12个,亳州以北、商丘以南连成了一片。

据姜延斌回忆,在芦家庙这一带的时候,他还带领部队先后安全地护送了500多名干部到豫皖苏地区,到苏北去。

再后来,到了1946年10月,姜延斌领导的部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团。不久,部队被编为豫皖苏军区独立六团,他任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皖北大地到处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

解放战争期间,姜延斌参加了淮海战役。1952年10月调入空军,1960年4月调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科技部部长,O六二基地主任兼党委书记,又任四川省航天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务,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