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人类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从当年的曹操骑马数里亲登观稼台观望庄稼长势,到现在用一部手机便知田地里长势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走过了1800多年。
自1844年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和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二人开创了人类电学通信的新纪元。亳州的通讯发展较晚,据史料记载:亳州的电话通讯最早始于1930年,当时国民党县政府建设科组建了电话队,设备仅有一部30门的墙挂式磁石总机,1938年日本人占领亳州城,电讯机迁到古城。1943年,汪伪政府在城内设立通讯队,下设电话室,配备有32门磁石总机一部,单机4部。
1909年,清政府始在城内纸坊街开设电报局,主要用于军政通讯,通报方式为人工传话。长途电话始于1933年,到1935年才开始通达商丘、永城、鹿邑、太和、阜阳等邻近的县区。亳州沦陷后,直到解放期间,长途电话时通时断。
1935年,国民党省政府建设科派员来亳,在县政府设立无线电台,专门拍发军政电讯。抗日战争初期,省与各地的无线电联系中断,同期,汪伪政府开通了亳县至商丘的电报电路,通报方式主要靠电话传递。抗战胜利后,1946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在城内大隅首设立电信局,加急及军政专业电报均可拍发。
亳县刚解放时,市内电话可以说是个空白,中共亳县市委虽成立电话班,却无总机、单机,话班从熟皮坑中捞出国民党县政府溃退时扔下的一部30门总机和4只单机,不久才从天津购进一部20门总机,到1951年城内仅有单机45部,1957年市话总机增至3部,单机129部(均为磁石手摇式),1971年总机容量增至400门,直到1976年总机容量方扩大到500门,县乡之间的中继线接通,基本上做到了县与各公社以及大集镇通了电话。1971年由以前的以树带杆,替换为水泥杆。1986年,72个区、乡有24个安装了交换机,一个载波电话终端机。
1985年10月,我市开始开通无线电话,但专属公安机关使用,因发射功率小,通话距离只是40-45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长途电话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有的长话相继开通,1959年开始架设二级省长话电路一条,并安装单路单载波电话终端机一部,改变了通话条件。1969年,国家在城西郊修建了载波增音站,安装一部ZR312V型12路增音机和两套归本地使用的ZM202三路载波终端机,长途通话的条件大大改善,1981年长话交换机改为供电式,1984年有线载波电路增至12条,1986年长话电话合并成9条,60路以下长话载波终端机容量增至1000门,亳州对外的长话联络进入发展时期。
1991年12月29日,亳州正式开通6000门程控制式数字交换电话机。1993年对外使用了光纤通信技术。全省县级中开通万门程控电话和数汉兼容127自动寻呼,同年12月10日,开通900兆赫移动通信大哥大电话,至此,亳州已初步建成了一个拥有先进通信技术的通讯网。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业余无线电通信开始逐步放开,当时的亳州城除了官方以及军用电台外,民间几乎无人使用。直到1999年,亳州无线电爱好者苏辉用一台无线电短波台建伍208电台第一次与阜阳无线电爱好者通联,自此开启了亳州业余无线电通联的新篇章。
2005年,亳州无线电爱好者王亮用一台马兰士C150短波电台与远在上海崇明岛的无线电爱好者进行了短暂通联,这是亳州的业余无线电波第一次直通700多公里外的上海滩,听起来令人不可思议。至此,亳州的业余无线电通联步入稳步发展的时代。
2018年8月2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各级政府支持和无线电发烧友的强烈期望下,亳州业余无线电运动协会成立了,标志着地级亳州市业余无线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亳州减灾救援提供了有力的通信保障。它不仅能够保障救援人员与外界的通信联络,还能在灾害发生时迅速传递救援信息,协调救援行动,同时在灾后重建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因此,亳州无线电的发展对亳州的经济、文化、军事等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