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团在亳县之三|文化工作全面活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由于骑兵团成立时调入的是各部队的战斗骨干和“那些机灵的警卫员、通信员”,因此,骑兵团官兵无疑是属于那种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从来就没有消匿过,在相对和平的日子里,这种需求旺盛,文化活动也随之全面活跃起来。

1951年春节在蒙城,举行全团春节文艺竞赛大会。

成立文工队

1949年9月中旬大别山剿匪作战行动基本结束,骑兵25团驻防阜阳南照集的6个大队途经阜阳开进亳县。

在途经阜阳驻防时,团领导得知由阜阳军分区举办的安徽省阜阳军政干校和由阜阳专区行署举办的安徽省阜阳行政干校正在培养一批革命骨干,其中包括一些女同志。为补充有文化的青年,活跃部队文化生活,经请示阜阳军分区同意,与有关部门协商,9月下旬,骑兵团从这两个学校应征一部分男女毕业生入伍。同时还招收了一部分其他中学的学生,共计40余人。回到亳县后,又招收了亳县的一些中学生,共计50余人。

在此基础上,1949年10月成立了文工队,对外称工作队。由团宣传股副股长谢文斌任队长,干事黄天明任艺术指导。当时谢文斌只有23岁,他曾在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宣传队和新四军3师7旅《前线剧社》工作过,有着丰富的文艺工作经验。他们把文工队分为4个班,1—3班为男同志,4班为女同志,并成立了6个组:演员和舞蹈组、乐器组、服装组、道具组、灯光组、舞台布置组。

在亳县新街戏院公演

文工队刚成立便赶排1950年元旦的文艺节目,女生班排了一幕歌剧《光荣夫妻》,男生班编排了一些相声、小合唱等小型节目。演出后,谢文斌布置文工队队员下连队征求战士们的意见,结果大家反映都很好,并一致认为《光荣夫妻》中扮演小明的女主角解广忠演得最成功。骑兵25团政委郭萍和团政治处主任王开一还带领机关有关人员来看望并表扬了文工队的队员们,使文工队情绪非常高涨。

接着又编排大型歌剧《刘胡兰》,谢文斌白天教剧本上的歌曲,晚上指导排练。因文工队员较少,几乎人人都参加了演出,剧中主角刘胡兰由解广忠担任,王传俊扮演刘胡兰的母亲,刘文秀扮演老赵。解广忠时年15岁,为了真正体现出刘胡兰英雄的伟大精神,她每天很早就偷偷起床背台词练歌曲,加深对剧本的理解和对英雄的认识,从而使自己演的剧本角色越来越贴近英雄本人。

元旦那天,大型歌剧《刘胡兰》在亳县当时唯一的新街戏院演出,这是文工队第一次公开演出。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掌声不断,许多干部战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演出在全团和亳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全团指战员和亳县人民的一致好评。从此“胡兰子”就成了解广忠的代名字,直到几十年后,骑兵团的老领导见到她,还是亲切地叫她“胡兰子”。

文工队主要以演出歌舞剧为主,除演出《刘胡兰》《王秀鸾》等大型歌剧以外,也表演《妯娌俩》《无敌三勇士》《兄妹开荒》等小型剧目。

文工队除了演出一些成台的剧目外,每逢元旦、春节、劳动节、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等节假日,全体队员还上街打腰鼓、扭秧歌、打花棍及演出一些小型节目,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老百姓奔走相告,文工队走到哪里,那里的人就挤得水泄不通。

有一年,亳县部分地区闹灾荒,文工队举行了赈灾义演,一连演了六七场,场场满座,连剧院的走道都站满了人。这次义演募集的救灾款全部交给了当地政府作救灾之用,部队深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全团文艺大竞赛

骑兵25团俱乐部主任谢文斌经常组织全团文艺汇演,使全团的文化活动搞得丰富多彩,红红火火。1951年春节,骑兵25团驻防蒙城时,团俱乐部组织了一次以汇演为形式的全团文艺竞赛大会,从机关到连队全团齐动员,采用多种形式参加比赛,不但有吹、拉、弹、唱、表演等常规节目,还有踩高跷、挑花灯、划旱船、武术比赛等娱乐项目,汇演比赛声势浩大,轰轰烈烈,整整进行了3天才结束,赛后还进行了评比。

文工队于1951年1月解散,队员大多数下到连队任文化助理教员、文书等,有的分配到卫生队。谁分到哪个连,谁就是哪个连的文艺骨干,负责组织哪个连的文艺演出。

成立篮球队

1950年,骑兵25团成立了篮球队,官兵们非常喜欢看篮球比赛,场场爆满,篮球场外挤满了人。篮球队在亳县、阜阳一带多次参加或组织篮球比赛,均能获胜,名声大震。坦克第2师和信阳步兵学校等单位的篮球队慕名前来切磋,均战败而归。在此基础上,团里增加新生力量,加紧训练。后来,发展到打遍华东军区装甲兵系统无敌手,连安徽省省篮球队都不敢小视,被人称为“战骑篮球队”。铁骑篮球队队服印有“ⅡⅤ团(阿拉伯字,代表25团)”。若干年后,“战骑篮球队”成了骑兵25团后延部队坦克独立6团的球队,并成为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篮球队的基本骨干力量。

战骑篮球队与亳县学校老师进行比赛。

指战员爱读《战骑报》

1947年1月,团领导决定创办《战骑报》,任务是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革命形势,宣扬英雄模范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同时对部队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给予及时积极地引导和纠正。

当时由组织宣传干事谢文斌任主编,负责收稿、审稿、编辑、排版、发行,又找来一个会刻钢板的上海籍战士,负责刻版、印刷,就这样,办起了《战骑报》。《战骑报》版面一般为1张蜡纸大小,每天一期,每期一般刊登3篇稿件,晚饭后分发,每班一份。为了保证有较为充足的稿源,谢文斌在每个大队都确定了兼职的《战骑报》通讯员,要求有一定文化水平。

《战骑报》得到全团上下一致好评,当时团里还流传一段顺口溜是:

《战骑报》很重要,宣传党的政策好,

不打马,不整马,不啃树皮,不踏青苗,

上门板捆稻草,八项注意要记牢。

为此,1947年2月在胶东,主编谢文斌因创办《战骑报》成绩显著,荣立四等功。直至1952年骑兵25团整编为战车独立6团,《战骑报》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参加拍摄4部电影

1950年至1952年期间,骑兵25团参加拍摄了《淮海大战》《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的胜利》(苏联专家协助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和《南征北战》4部电影,先后上演。其中,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南征北战》常映不衰,自1952年8月1日公映,已放映了70多年。这部影片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战争片,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再现了解放军运动战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赢得了“史诗式战争片”的盛誉。

骑兵25团派出2营4连(原1大队)参加拍摄,由4连连长王永丰带队,乘骑主要选的是白马和青马。

我清楚地记得,多年后每次放映电影《南征北战》,父亲都十分兴奋,而且百看不厌,一边看一边喊着:“这是咱骑兵团参加拍摄的,这些骑兵都是咱1大队的人”,一边数落着那些战友和战马的名字,像孩子一样陶醉在对战争年代往事的追忆之中。

庆祝国际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28、5、团”干部结婚条件的放松和骑兵团女兵的大量增加,于是,或自由恋爱,或由组织出面牵线,结成了十几对好姻缘,如解放战争末期的政委郭萍与管守贤,副团长朱传贤与唐霞,政治处主任王开一与王霞英,政治处副主任胡广明与康国贤,3营营长郑克明与管道荣,2营营长杜若溪与赵子珍,2营教导员刘书芳与陈素琴,文工队队长谢文斌与谢广忠等等。随着一个个新家庭的组建,骑兵25团干部的后代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

1951年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团里考虑到营以上干部大都有了后代,人数逐年增多,到1951年已有十几人,足足能编一个班,决定庆祝一下。

说是庆祝,但庆祝的方式却是极其简单的:即团政治处请照相馆的人给骑兵团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妈妈们照了相。这张照片一直被大多数干部保存着。 

(作者孟秀玲:骑兵25团参谋长孟昭贤之女,原北京新四军研究会4师分会副秘书长,潜心于新四军历史的研究。)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