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涡阳有座千年老子道观,名曰天静宫。
“天静”二字,真好。
静,从青、从争。“青”,嫩绿、深绿、黑色。想象那一枚木叶的生命轮回,我们是不是可以把“青”看作是颜色有序变化的过程呢。《说文》释“青”为“东方色也”,甚秒。日出东方,万千气象。赤、橙、黄、绿、青、蓝、紫,在天之东各呈其彩,虽杂陈而无乱。“争”,是一种相持不下的状态。“青”、“争”合之为“静”。“静”则可训为有规律变化又相持依存的一个现象。“天”在这个“静”的现象中运行,就是一种和顺的吉象。天、地、人是并存于自然界的“三才”,“天”和顺,则“地”丰盈,则“人”欢愉。
天如何能“静”?古人有训,自高必危,自满必溢。天虽高而不自其高,雨露下沉于地,地气升腾于天,上下交而万物通,“是故圣人作易,必以天在地下为泰”。万物于“静”生,五谷丰登,天地安泰。
“天静”,美好的祈愿。天静了,地静了,人才能“静”,不再折腾。其实,天地之间,生命岂一个“静”字得以安顺?“静”的前提是“知止”,是“定”。生命需要的是“知止、定、静、安、虑、得”。《大学》里有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是要知道进退。在向最完美的境界进取的道路上,能够克制心魔的干扰,“定”心向前。这时候“静”进入一种较高层次的状态,正如曲黎敏先生所说,“是身心灵三位一体的和谐与安宁,是生命的一种觉醒和新生,充满欢喜。”“静”得下来,方能“安”得下来。身安心定之后,思绪活动起来。《内经·灵枢本神》说:“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视通万里,进而扩展了生命的长度与宽度,深虑而多得。
如果说,“知止、定、静、安、虑”都是手段的话,“得”可视为目的。“得”什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精神层面来说,得“道”应是“得”的最高境界。那么,“道”又是什么呢?老子自己就说过:“吾不知其名,强自之曰‘道’。”就是说“道”这个称呼,也是不得已而用之。所以当我们读到《道德经》中“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的论述时,就明白这里的“一”也就是代替“道”了。
因此可以看出,在得“道”或得“一”的过程中,“静”是个关键因素。《菜根谭》里讲究“云中世界,静里乾坤”,其实说的何尝不是一个人历经世事后的从容淡然,和感受生活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