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有句话,“桌上鱼虾,不如芥疙瘩”。芥菜疙瘩,在亳州又称芥疙瘩、辣疙瘩,制成的芥菜丝被称为辣菜。芥疙瘩在自家地里种植,它不挑土地肥瘦,撒籽就能生长,也无需复杂的田间管理。芥疙瘩的苗有辛辣味,鸡鸭都不愿伤害它,没有“木秀于林”的顾虑。芥菜茎叶深绿肥大,粗壮有力,叶边的锯齿支支棱棱。据说芥菜叶锯齿越大,出产的芥疙瘩的味儿越大,品质越是上乘。万物萧然之时,芥菜于冷风中昂扬傲立,神似斗士,活得潇潇洒洒,是地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深秋是收芥菜疙瘩的时节。芥菜的茎叶称为缨子,抓住缨子用手把它从土里拔出来,就像拔萝卜。刚拔出的芥疙瘩白里带青,一个个不规则地摆在那里,其貌不扬,满身褶皱。芥疙瘩身上的泥土一副不容易清理的样子,就像它的味道,强劲而蛮横,对你爱理不理。芥菜不仅疙瘩硬,缨子也结实有力,带着一股子桀骜不驯。我们都喜欢外形好看的事物,但这芥疙瘩是个例外,越是疙疙瘩瘩长得丑,就越是筋道味美。
收回来的芥疙瘩,母亲把它们晾晒一下,就随意丢在墙角了。芥疙瘩不能生食,一般用来做芥菜丝。母亲把芥疙瘩泡在水里,用刀削去疤痕,再把皱褶处深部的污物剜剔干净,一个个看起来青白透亮,精神十足。母亲先把芥疙瘩切薄片,再切成细细的丝儿,七八个就能切满一盆,够吃上几天。直到现在,母亲都不用擦菜板,觉得没有手切的菜香。芥菜丝切好,简单晾一下,油锅加花椒炒香,下芥菜丝大火翻炒,炒至菜丝塌下来的时候,就能加盐出锅。翻炒是为了除“暴气”,驯服芥菜疙瘩强烈刺激味。讲究些的家庭主妇,装坛时会加入花生、萝卜丝、红辣椒,看起来活色生香,又有复合的美味。
芥菜丝一般冷吃,从坛中取出加香油、香菜、生抽、醋拌一下,简单方便。芥菜丝有一种说不清的特殊味道,吃第一口最冲,脆甜中带着苦涩,咸香中带着辛辣,眼泪都能流下来,跟加了芥末的凉拌菜相似。与其他凉拌菜比起来,芥菜丝有嚼劲,吃起来过瘾,有一种深深地陶醉感,吃下一筷子又来一筷子,很快一盘菜就见底了。芥菜丝也能炒,热锅热油,加大料、蒜蓉稍微过一下火,芥菜丝的“冲劲”被彻底驯服,白中泛油,味道香浓,诱人多食。
芥菜丝在冬季深受欢迎。早饭吃馍喝粥,拌上一盘芥菜丝,一筷子下去,口鼻都被“冲”得很过瘾。想要消除这“冲劲”,就要吃饭压一下,所以吃芥菜丝既下饭,又令人通体舒泰。小时候冬季出河工,父亲出去一连几天都不回来,各家带着半黄半白的馍,吃饭时馏一下,然后就蹲围在一起吃咸菜。各家咸菜不同,腌萝卜、腌辣椒、腌酱豆耐吃;芥菜丝好吃却不经吃,一瓶打开,大家抄起筷子,你一口我一口,不一会儿就吃完了。芥菜丝还是男人的最爱,缺少下酒菜的冬季,三五好友相聚,拌一盘爽口芥菜丝,一口菜一口酒,酒香与芥菜丝特有的刺激夹杂在一起,谈笑之间,愉悦怡人。
芥菜价格低廉,是穷人的菜,在没有菜的年代不得已而食之。物质丰富了以后,我发现人们更爱芥菜丝了。芥菜能促进肠胃消化,增进食欲,开胃效果极好。春节期间,客人面对一桌大鱼大肉觉得索然无味,但是突然出现一盘芥菜丝,鲜亮诱人,瞬间觉得食欲大开。查资料发现,芥疙瘩膳食纤维含量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减少宿便停留时间,防止便秘发生,有效稀释毒素,解毒防癌。芥菜丝含有的维生素C是很强的还原性物质,能激发大脑中的含氧量,提神醒脑,缓解疲劳。芥菜还有很好的补钙功效,与猪肝同食效果尤佳。
芥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蔬菜,食用历史悠久。春秋时还没有胡椒、辣椒,《礼记》记载:“春用葱,秋用芥”,把芥菜当成上好的调味品。有次在湖北襄阳,见到当地特产“孔明菜”,用芥疙瘩腌制,也就是中国四大腌菜之一的襄阳大头菜。据说当年诸葛亮躬耕隆中,发现这种植物,妻子试着切丝撒盐做成此菜,其独特的味道深受全家欢迎。此后芥疙瘩在隆中一带广泛种植,诸葛亮出山后成为蜀军常备菜,“孔明菜”也就此得名。唐代白居易写诗道:“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署一欧茶”,用芥菜红姜做菜喝茶,是文人高雅的用法。芥菜的药用价值,历史上也被发掘了出来,据说华佗曾用它治头晕目眩。明朝《本草纲目》记载,芥菜可以“益胃”“利膈开胃”,也就是能促进消化。
每当看到有卖芥菜疙瘩的,就想起它的特点,越丑越好吃。这就好比处世待人,很多有实力、有才华的人,看起来其貌不扬,可谓大巧若拙。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也是应有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