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秋收是秋天最美的画卷,也是秋野最厚重的华章!

农业生产总要按节令行事,当时令进入9月下旬后,这时候的田野,这时候的村庄,处处都流淌着丰收的幸福和欢欣的喜悦,收秋的光彩溢满农人周身,脚步也随之轻盈了许多。

“嘟嘟嘟,嘟嘟嘟”,这不,大型农业收割机械、旋耕机械已经在田间撒欢儿奔跑了,一趟过去,四五垄玉米就被轻松地吞进收割机肚子里,似乎根本来不及咀嚼,还没有品出味道来就化成碎末,抛满地面还田,待经时腐化成农家肥料壮实秋种的庄稼,助产来年的收成,这时候粉碎的青稞香气伴着尘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呼吸着这种只有庄稼人才懂的味道实在惬意极了。机肚里实在撑不下了,三轮车已早早地等在地边,打开舱门,“呼啦啦”一声,黄澄澄的玉米棒便一股脑儿地争相倾泻到车斗里。对于收割机来说,收割玉米似乎还要费些气力,收获大豆那就太小儿科了,根本不需要怎么费劲,“脚踢手拨拉”就把大片豆田拿下了,当收割机的长脖子伸出来,圆溜溜的豆粒便“哗啦啦”地倾吐进车厢里,这时候农人的心胸里灌满了金黄,脸上的笑容也像这金色大豆一样美丽。在我们皖北,玉米、大豆是秋收的重头戏,至于芝麻、绿豆、红薯等小众作物,那就不在话下了。

年年秋相似,岁岁收不同。如今的秋收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谁也没认真掰起手指头计算,啥时候起农业机械成了收种战场的“主角”,种田人实现由“收秋人”到“拾秋人”的身份转换。现如今,种田人只要把收割机械引到地头说清地界,收割的事自有农机手来干。对于收割机械照顾不到的边头地脑来说,种田人都懂得“颗粒归仓”的道理,哪一片能收到、哪一片收不到,他们心里明镜似的,早已提前做好了“功课”,一时来不及动手的,待收割机械完工后,也会及时地收拾完整,舍不得让新产的一粒粮食掉队。

自从农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后,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务工经商挣钱去了,农村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操持着生计,照看着季节农忙,无需儿女再破费车费急匆匆地从外地返家“收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也体味不出来幸福,细想农业机械还没有普及那会儿,每逢秋收都是“拿汗水换金黄”,秋收的日子到了,家家户户都是全家总动员,每天早早地起床下地、晚晚地归家。每一年秋收的故事里,都承载着欢笑和汗水,恰如这金黄,不时在心野的闸门前漾起涟漪。

金黄扮秋野,共拾好“丰景”。鎏金鎏金的玉米堆摊平开来,酷似一张金色的地毯。溜圆溜圆的大豆堆积起来,恰如一堆黄金塔垛,这哪里是庄稼的果实呦,这分明就是咱庄稼人满满的幸福。

这时候我就想,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也没有不付出而得到的回报,只有努力付出,才能怀揣希望、收获幸福,要想秋季有个好收成,必须在播下种子的那一刻直至收获,全程都要下好真功夫、练好苦功夫!就像这人生一样,哪有什么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只有旺季和淡季,努力了就是旺季,不努力就是淡季。在人生的舞台上,舞台再大,你不上台永远只能是个观众,平台再好,你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