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村柴村入选首批涡阳文化遗产名录
两村分别源于西汉和春秋战国时期
亳州新闻网讯 10月18日,涡阳县发布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陈大镇大王村和曹市镇柴村入选。
为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助推旅游产业发展,涡阳县今年出台了《涡阳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深入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继开展了地名文化遗产普查、评选、论证等相关工作。经审定,拟将两个现存地名纳入首批涡阳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陈大镇大王村这一地名最早出现于西汉,据称,因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死于此地,后人为纪念他而建大王殿,故得名。《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下城父,又名下城父聚。在今安徽涡阳县西北(大王店位于涡阳县城西北12里)。《史记·陈涉世家》载:秦二世二年(前208),‘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之以降秦。’西汉时,汉高祖刘邦追谥陈胜为“隐王”,下城父人建大王殿祭祀陈胜。该地发展为一个村落,属于谯县的下城父。
汉高祖刘邦平定海内后,追念陈胜的革命首功,命令地方官修治陈胜墓地,并置守冢三十家,俾得世祀。后人又在下城父聚建大王殿以祀之。因此,大王店最初是纪念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地方。
明朝永乐年间重修大王殿庙宇。清同治三年(1864)涡阳设县时,大王店从亳州划入涡阳。辛亥革命后,涡阳县分为8个区,大王店属于雉河区。1940年前后,建立过伪乡公所。把大王店改为洪福集。1949年,此地解放,成立大王店乡政府。把洪福集改为大王集。1969年,大王并入县辖花沟公社。1979年,划为大王公社,属城郊区辖。1983年5月,大王改归乡,属城郊区。1992年2月撤区并乡,原城郊区的大王、王桥乡和义门区的邓楼乡合并为陈大镇。
曹市镇柴村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纪念历史文化名人高柴且柴姓聚居,故得名。《史书》载:高柴本人是高姓的祖先,而他和妻子所生的孩子为柴姓,以后成为柴姓的祖先。《新五代史》载: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第七子柴熙诲被封为蕲王,即今宿州蕲县镇,史书称其不知所终。而据历代相传和碑刻记载,蕲王系前朝君臣,为躲避北宋诛杀,隐居蕲县西偏远乡间。因为此地世代有高柴及蕲王后裔居住,故称柴村。柴姓后裔为纪念远祖高柴和蕲王,遂修柴村庙,又称柴王庙。柴村又称柴村庙。即令自五代蕲王隐居开始,柴村亦有千年历史,若溯源先秦楚汉,而又深远也。明清时期,柴村一直属于宿州仁义乡所辖。1864年,涡阳建县,柴村庙、曹市集、太清宫等19集从宿县划入,从此隶属涡阳县。1950年,设柴村乡,隶属涡阳县曹市区。1960年—1980年,人民公社时期,隶属曹市区高长营公社1992年撤区并乡,设柴村村民委员会,隶属曹市镇,地名延续至今。
该县地名办工作人员表示,以上地名年代、入选理由等均以古籍方志史料和现代学术专著为依据。同时希望各界贤达共同参与,推荐出更多更优秀的涡阳地名文化,不断提升公众对传统地名文化的知晓度,提升文化自信,记忆乡土、记住地名、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