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警惕非法“代理维权”,依法“理性维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个人或团体以牟利为目的,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方式发布“可办理全额退保”信息,怂恿、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并以此收取高额手续费。

案例介绍:

陈先生几年前为自己投保了一份长期重疾险,交了几年保费后,由于近期经济压力,也觉得保险没有用,于是萌生了想要退保的念头,他了解到,若在保险合同履行期间中途退保,自己将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后来,他在网上发现了一家宣称能够“全额退保”的代理维权公司,该公司要求陈先生提供身份证、保险合同、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大量个人信息,并且收取了一笔不菲的“代理费”。

这些代理人员教唆陈先生通过伪造证据、歪曲事实等不正当的手段,向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进行恶意投诉。保险公司在调查核实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拒绝了陈先生的退保诉求,最后陈先生不仅没有成功全额退保,还损失了代理费,个人信息也存在被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风险提示:

◆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非法代理维权通常要求消费者提供大量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保险合同细节、联系方式,甚至家庭成员信息等。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他们可能会将这些信息在地下数据交易市场售卖,导致消费者面临垃圾短信轰炸、诈骗电话骚扰等问题。更有甚者,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冒名贷款、盗刷银行卡等严重的金融犯罪活动,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活困扰。

◆ 经济损失风险

非法代理维权往往以各种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如“咨询费”“代理费”“保证金”等。这些费用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消费者满心期待他们能够解决保险纠纷,但实际上,这些非法代理并无合法途径和专业能力。他们可能在收取费用后消失不见,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导致维权失败,而消费者支付的费用却无法追回。

◆ 法律风险

非法代理在维权过程中常常采用恶意投诉、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违法手段。他们可能会教唆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这些非法活动,一旦被查实,消费者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例如,恶意投诉可能会被认定为扰乱市场秩序,伪造证据可能涉及欺诈等罪名。这些法律后果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罚款等直接经济损失,还可能在个人信用记录上留下污点,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贷款、出行、就业等多方面。

◆ 失去保险保障风险

一些非法代理为了达到所谓的“维权”目的,会误导消费者采取一些不当行为,如停止缴纳保费、解除保险合同等。如果消费者轻信他们,可能会导致保险合同失效或无法正常履行。当消费者真正需要保险保障时,却发现自己处于“裸奔”状态,而且,这些不当行为可能使消费者被保险公司列入黑名单,影响其未来购买保险产品的资格和费率。

◆ 破坏市场秩序风险

非法代理维权的泛滥会扰乱正常的保险市场秩序。他们的恶意投诉和不正当手段会干扰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增加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这些成本最终可能会转嫁给其他消费者,导致整个保险市场的费率上升、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损害的是广大保险消费者的整体利益。

依法维权的途径有哪些?

如果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发生纠纷,可通过理性维权三步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第一步,投诉。消费者在购买金融机构产品或者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纠纷,可以直接向金额机构进行投诉,主张民事权益。

◆ 第二步,调解。如果消费者未能与金融机构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可以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 第三步,仲裁或者诉讼。消费者如通过投诉、调解仍不能解决民事纠纷的,如果合同约定了相关仲裁条款,可以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者直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同时,消费者在平时也应养成保留资金来往凭证的好习惯,保留办理业务中形成的相关资料,如合同、发票等,保留双方信息、转账记录、银行流水以及其他凭证等,在维权时提供有力证据,提高维权效率。

来源:泰康人寿亳州中支

编发:亳州新闻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