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涌调研我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11月12日,市政协主席汤涌带队调研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

汤涌一行先后来到江宁会馆、清真寺、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地,参观非遗展览展示,了解非遗历史,并与非遗传承人交流,详细询问我市二夹弦、淮北梆子戏、亳州晰扬掌、华佗五禽戏等非遗技艺历史、传承创新以及文物保护等情况,叮嘱大家要学习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非遗文化的多形式传播。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市文化旅游体育局汇报了我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情况,市非遗中心、演艺公司、晰扬掌协会、五禽戏推广中心负责人分别作交流发言。

据悉,我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6项,省级非遗54项,市级非遗213项,已公布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9批。

汤涌指出,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要加强统筹协调,重点培育骨干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非遗项目的带动作用和文化引领作用,将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

汤涌强调,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最彰显城市特色的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不断完善非遗保护制度,注重创造性转化,把非遗文化融入新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广泛搭建宣传展示和体验交流平台,着力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市政协副主席张国芳、市政协秘书长靳家海参加调研。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