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如何做到一路繁花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994年,我在我们老家的日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2024年,算是我进入文学这个行当30年了。几个月前,我见到了编发我第一首诗的责任编辑,他已经是位老人,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我并不知道这种紧握意味着什么,那一瞬间我有些茫然。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清楚地知道,能写点东西,还是挺值得的。

前几天,刷到了几条短视频,说的是几位在网络上写作的人的故事。其中一位是生活在上海的74岁老人,名字叫沈东生,他在一个网络平台上连载了40万字的小说,出于好奇,我搜索到这个网站并且打开了他的小说看了几页,文字单刀直入、干净利落,使我想到金宇澄的《繁花》,当年《繁花》也是这么连载后被关注到的。

还有一个短视频,说的是一个名字叫张旭涛的武汉人,他很早之前就在《楚天都市报》发表过文字,虽然很短,顶多算“豆腐块”,但那也算发表,且他发表了不止一篇文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从事过诸多底层工作之后,在六旬以后又重拾作家梦?

洗碗工飞扬,亦是“素人写作”大军中的一员,这位婚姻失败的大姐,生活与情感均历尽艰辛,她的小说主页叫“雷电女超人”,她写自己幻想中的救人故事,也打算拿自己的婚姻经历“开刀”,她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徘徊,我看着视频里的她的面容和表情,觉得她身上梦想的激情和现实的煎熬同时存在,但如果没有写作,恐怕就剩下后者了,写作让她被听见、被看见,这就意味着她的未来还有着一种可能。

被这三位网络写作者吸引,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不同阶段的自己,我有可能是沈东生、抑或是张旭涛、要不就是飞扬……我稍微与他们有一些不同的是,在过去30年无数次想要放弃过写作这个行当的时候,又把扔在了地上的笔捡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又有什么特别值得一说的呢,我的生活与他们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我的能力与认知也并无什么特别值得称道之处,要说有什么值得庆幸的,那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比写作更难的事情有太多太多,而写作,只需要一个人一支笔,就可以独自面对世界。

他们比我勇敢。假如我是他们,我大概是没有办法做到从零开始,用一个又一个字地去建造自己的世界,因为我很确切地知道,这太难了,这种难,不是千人拥挤于独木桥的那种难,而是要面对一个庞大的、未知的领域,坚定地踏出第一步的那种难;他们并不孤独,他们通过写作,首先抵御了自己的孤独,与此同时,他们寻找到了同龄人读者以及年轻读者,开始消解大众群体的孤独;他们的独特无法被取代,当AI写作更多被接受的时候,最本真、原始甚至是粗粝的生命体验,就变得尤其珍贵,写作的技巧会让作品变得顺畅,让作品内里最饱满的,还是个体独一无二的人生感受。

我在看这几位写作者的视频的时候,是觉得他们的形象和他们的作品是混为一体的,他们在写作笔下的文字,笔下的文字也会反过来塑造他们,当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语言停顿的瞬间,他们思考的样貌,其实就是文学的样貌,这样的文学外在体现,是很奢侈的。

谁的写作之路会容易呢?无论是成名成家的著名作家,还是在一字一句实践前行的新人新手,无不在承受各自需要承受的锤炼,文学之路向来泥泞,要不就是布满荆棘,只有走过去回头看,才能看见一路繁花,如何才能做到一路繁花?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不顾一切地往前走,等到走到足够远了再回头看,哪怕看不到花树婆娑,也会花影绰绰——以此,与我的那些陌生的写作朋友们共勉吧。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