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口老井 留住一方乡愁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谯城区古城镇一村庄村民自发捐款,修复村中废弃古井

守护一口老井 留住一方乡愁

亳州新闻网讯  11月29日,在谯城区古城镇古城村白庄,一台挖掘机正在推土,用以加高村里一口老井的井台。原来他们在建一个亭子,把水井保护起来。

在古代,井一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井早已成为家园的代名词。随着社会进步,压水井、电力抽水井乃至自来水得以普及,传统的老井,早已被冷落在村头,逐渐被废弃、掩埋。

施工现场。

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在维系着人们的乡愁。在谯城区古城镇西的白庄村,有一口被称为“四眼井”的老井。这口井口径超过两米,周围的地面用青砖铺就,四周被人用木檩、柴草垛等杂物围着,只露出一小部分井口,井壁为青砖砌成,水面离井口很近,虽然水面上漂浮着树叶等杂物,但水质依然清澈。近90岁的白正海住在水井不远的地方,他说,这口井至少有二百年的历史。很多年前,村中有个张姓老太太,要迁往外地,把房屋、田地等都卖了,围绕井看了一圈说:“啥都卖完了,这口井俺不卖。”说完就走了,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据白正海介绍,之所以这口井被叫作“四眼井”,是因为井口太大,站在井边打水有点危险,人们做了一个“井”字形的木制井盘扣在上面,然后从四边的空格里打水,天长日久,就把它叫作“四眼井”了。以前古城镇西的群众几乎都来这里取水。老井从来没有干涸过,无论再旱的天,即使附近的护城河里没有水了,这口井仍然能够为人们提供清澈的饮水。由于水质优良,附近的酒坊、豆腐坊、粉坊、油坊以及加工粉皮的,都从这口水井取水。

一些村民为了让后人记住乡愁,带头捐款,计划建一座亭子把老井保护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也纷纷解囊,截至目前已捐款4万余元。据牵头的白宝才、高明杰介绍:他们请专业人士做了设计,第一期工程先把井亭建起来;下一步,计划再筹集一些资金,把周围低洼的荒地整平,修建、硬化道路,植树种花,再修建四个亭子,设置桌凳,供人纳凉、晒暖;并在现场安装体育器材,让周边居民有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