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桂系廖磊第二十一集团军第四十八军之第一七三师第一〇三三团,原在田家庵以东洛河附近与敌对峙,于5月8日奉令固守蒙城,由副师长周元率领该团,即日向蒙城开拔。副师长周元立刻带队从凤台渡淮河,沿蒙凤公路前进。10日上午11时左右,全团按照指定时间,抢在日军之前抵达蒙城。抵达蒙城后,团长凌云上即刻率领部下侦察地形,拟定作战方略。
1938年日本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第29期关于日军侵占蒙城县城的报道。
蒙城地形易攻难守,县城狭小,城墙单薄,建筑物大多是土墙,民谚说:“铁打的寿州,纸糊的蒙城”。近郊有数个小村庄,远处有几条小河。侦察完地形后,凌云上即刻作出战斗部署:以第3营(营长兰权)的主力在东门外各村庄占领阵地,其一部分出来构筑工事;第2营(营长李国文)以1个连占领河边街及西北角之小门,向涡河北岸警戒,防止敌人渡河,其主力为预备队,控制北城;以团搜索队70人,配机枪2组,步枪兵30人,每人持大刀一柄在涡河北岸之全集与移村之间活动,搜捕日军便衣队。
战斗开始后,中国军队浴血苦战,伤亡重大。13日后的战斗,更是惨烈无比。负责作战指挥的凌云上在回忆录中写道:“十三日拂晓后的战斗,其剧烈残酷为我所从未经历过!”
1938年日本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第29期关于日军侵占蒙城县城的报道。
13日上午7时,日军各种火炮在其系留气球指示下对中国军队猛烈射击,城顶及城内,弹如雨点,尤其东城的南端,更为激烈,炮声隆隆,震耳欲聋,硝烟尘土弥漫空际,呼吸也觉困难,阵地守军即使不受伤,也被炮声震荡得如无知觉一样。炮声一停,日军步兵乘机冲至城边,纷纷搭板架梯,向东城城顶及东城南端缺口爬入城内,战况极端危急,凌云上即刻率领第二营营附李如春及该营之两个连,从东门街两侧房屋小巷向日军翼侧进行逆袭,日军因初入城内,地形不熟,队势纷乱,立足未稳,被我军步机枪及手榴弹等猛烈袭击,非常混乱,死伤累累,无法抵抗,溃退出城。
约10时许,日军各种大小炮又开始激烈射击,仅一个多小时,向蒙城县城上城内发射千余发之多,日军飞机也展开轰炸扫射,除北门外有涡河做天然屏障无敌兵攻击外,其余东南西三面均发生激烈战斗,尤其以东南两方面最为激烈。
1938年日本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第29期关于日军侵占蒙城县城的报道。
将近正午,日军于东南面大量施放烟幕弹,掩护其步兵向东城南城两面的城下冲来,其坦克三辆,每辆装载工兵四五名,直向城门冲来,到达东门口时,工兵纷纷下车,将我军城门洞的各种防御工事拆毁,城楼上守兵以手榴弹向城门洞猛投,日军工兵伤亡殆尽,凌云上带人立即将城门工事修复。
但是日军又以随伴步兵的钢炮向城门洞工事连续射击,沙包、城门板、铁丝网、石条等均被打得崩溃粉碎,城门立即洞穿。城楼上守兵被日军炮弹杀伤殆尽。日军此次进攻非常激烈,以东城方面尤甚,城上守兵伤亡特别重。日军炮延伸射程,构成浓密弹幕,将我军前后方隔断,增援部队几次不能通过。
城上残余守兵已不能再予支持。大队日本兵得以越过东门城壕,爬上城顶,并由东门及东南角缺口侵入城内。东门内百余米地区都已陷落敌手。凌云上率特务排及搜索队由东大街北侧,又令第三营残余兵力约两个排,由东大街南侧,同时向侵入的敌军逆袭,因敌占据家屋顽抗,逆袭未能奏效。
日军后续部队继续涌入城内,国军乃占领预先做好的逐屋战斗的工事继续抵抗,彼此处于相持状态,但战局至此已趋严重阶段,第三营营长兰权在此次逆袭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其余官兵亦伤亡甚重。
这时,南门及其两侧的战斗又趋激烈,凌云上又赶到南门,见敌人的小炮弹及掷弹筒弹不断落在城顶及城内,轻重机枪也向城上连续猛烈扫射,敌步兵纷纷将木条及门板等搬到城壕附近,准备登城。
国军守备该方面的第一营一个连新兵占三分之二,尚未经过战斗,此次守城战斗两昼夜,已伤亡近半。见敌如此猛烈攻击,已有些动摇,情况危急,凌云上亲率手枪兵十余人冲上城头,向敌急袭,并大呼:“跟我冲上!”各班长也大声呼喊,士兵们纷纷登城,以手榴弹、步机枪猛烈袭击。
敌人阵地顿时混乱,逃的逃,死的死,伤的伤。国军阵地立趋稳定。凌云上即返指挥所,电话查询各部队尚存弹药多少。结果各团弹药均告急,无法补充,并且东城已被敌人突破,冲入城内,尚未驱逐出去,情形极为危急。
战局至此,主要军官牺牲殆尽,部队伤亡惨重,兵员过少,弹药缺乏,顾此失彼。县城中心的十字街口阵地被敌突破后,继续向西扩展,并向各小巷渗入,将蒙城全城分割为几个片段,使中国军队联络断绝,指挥困难,战局进入极端恶劣阶段。
下午1时许,敌军战车四五辆,又载运步兵越过市区中心,向小北门街道冲来,距指挥所二十余间铺户的距离,以机枪向街上不断射击,当时团里已无预备队,仅有警卫指挥所的特务排30余人,即刻占领附近街道上沙包做的防御工事,拒止敌军战车前进,但手榴弹用完,步枪机枪射击敌战车,效果不大。
日军炮轰蒙城县时所用的同款系留气球。
战车上敌军步兵纷纷跃下,占领街道两侧铺户,洞穿墙壁,逐屋将手榴弹投过去,步步紧迫,缩小包围圈。凌云上所占领地区面积不过百余平方米。周元副师长处亦断绝联络,无法请示作战指示。当此一发千钧的时候,凌云上考虑再三,下定决心,冲出重围,重整旗鼓,以图再战。
当时南面城门内外均被日军占领,不能通过,西面则城外也有日军占领,突围不易成功。由北面突围,涡河水较深,不能蹚水过河,突围也不可能。只有北门外河边街的东端街口,尚在中国军队控制之中,但街口外四五百米处,有敌军轻重机枪正对街口警戒。判断东门外敌军之大队步兵已侵入城内,其后方除炮兵外,其他的兵力估计较为薄弱,倘能将河边街口外的小村落取下,突围比较容易成功。
在攻击这个小村落的战斗中,中国军队突围部队也伤亡30余人,余下的还有40人。凌云上的图囊及衣袖均被敌枪弹贯穿,所幸身体并未受伤。周元副师长在突围到达东门外飞机场东北角附近,在混战中壮烈牺牲,由于战斗急迫,无法将尸体抢运,极为遗憾。当时部队已极度疲劳,行动困难,为了减小目标,避开敌军骑兵的注意,凌云上把部队化整为零,加以疏散,并指定东南方约九百米处附近为集合点,充分利用沟渠和麦苗作掩蔽,向目的地前进。当凌云上安全到达集合地点时,检查人数,发现只剩下军官3人,士兵13人。
蒙城之役中,全团经过三昼夜的激烈战斗,伤亡官兵2000多人,而日军伤亡也很惨重。据调查所得,日军伤亡数目,除有100余名陆运到怀远外,又强拉民船30余只,装运死伤敌军,驶往蚌埠,估计每船装30人,也有八九百之数,此役约打死打伤敌军千人。蒙城陷落后,日军对国军重伤员及已无战斗能力的官兵,以惨无人道的残忍手法,用铁丝及绳索捆绑,推出城郊附近集体杀害,令人发指。周元部坚守蒙城,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牵制住敌人,赢得了掩护李宗仁主力部队转移的时间,使日军包围战的野心未能得逞。
日军退出蒙城后,蒙城社会各界人士为了悼念周元及其殉难烈士,将他们的遗骨收集起来,集体安葬在城东门外庄子祠附近,筑墓立碑,命名为“抗日将士忠烈墓”,墓侧为副师长周元将军另立一墓,墓碑上刻有“周副师长殉国记”的碑文。当时还把城关镇命名为周元镇,把乐清小学改为周元小学,并将烈士的英雄事迹编写成乡土教材。周元的故乡——广西桂林市南郊立有周元纪念塔,正面四个大字“成仁取义”,是李宗仁题词,另有白崇禧题词。塔下有周元衣冠冢,今巳不存。198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周元为“革命烈士”。蒙城烈士馆建成后,周元师长的遗像和事迹陈列于烈士馆内。(未完待续)